[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鱼群避敌的立体浮式藻礁有效
申请号: | 202220069059.6 | 申请日: | 2022-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70123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杨林林;袁兴伟;刘尊雷;张翼;张辉;许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75 | 分类号: | A01K61/75;A01G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 31280 | 代理人: | 陆叶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鱼群 立体 浮式藻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一种适用于鱼群避敌的立体浮式藻礁,包括藻礁体,藻礁体包括框架,框架包括上六角形框架以及下六角形框架,上六角形框架与下六角形框架的角部与周向排布的加强杆的一端相连,上六角形框架内的所有加强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下六角形框架内的所有加强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上六角形框架以及下六角形框架的角部通过连接杆相连;藻礁体还包括网衣,网衣覆盖在连接杆的外围,且网衣的上端与上六角形框架相连,网衣的下端与下六角形框架相连;上六角形框架以及下六角形框架上沿着周向上固定有浮子。便于鱼群从藻礁框架的下端开口进入藻礁的内壁,提供了鱼群防敌害的躲避场所,提高了对鱼群的聚集性,提高观赏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是藻礁。
背景技术
人工藻礁就是人为设置在水体中,为各种藻类提供附着、生长、繁育空间,从而吸引鱼虾贝类等水生动物到海藻场来索饵、避敌、繁育的作用,并同时达到水域环境优化和提升,保护、增殖渔业资源和提高渔获物质量为目的的构造物。当投放人工藻礁以后,不仅可以为各种藻类提供有效附着空间,形成种类多样、生物量密集的天然藻场,提升海区水域环境质量,增加自然海藻分布面积,还可以保护、增殖渔业资源等。
CN203608659U公开了一种人工藻礁,实现了在海底建立底栖藻场,然而该藻礁设计结构单一,仅仅适合藻类附着与生长,并不适用于与之相伴随的鱼群敌害躲避的功能,进而实现渔业资源保护与增殖之目的。
因此,目前亟需一种能提高小鱼群体补充成功率和降低敌害捕食成功率的大空间、长网衣的浮式藻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鱼群避敌的立体浮式藻礁,以解决以上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鱼群避敌的立体浮式藻礁,包括藻礁体以及钢筋混凝土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藻礁体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包括上六角形框架以及下六角形框架,所述上六角形框架与所述下六角形框架内均连接有周向排布的加强杆,所述上六角形框架内的所有加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六角形框架内的所有加强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上六角形框架的角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六角形框架内的所有加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六角形框架内的所有加强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下六角形框架的角部固定连接;
所述上六角形框架以及下六角形框架的角部通过连接杆相连;
所述藻礁体还包括网衣,所述网衣覆盖在所述连接杆的外围,且所述网衣的上端与所述上六角形框架相连,所述网衣的下端与所述下六角形框架相连;
所述上六角形框架以及所述下六角形框架上沿着周向上固定有浮子;
所述下六角形框架的角部与链条的一端相连,所述链条的另一端连接锁扣,所述锁扣通过金属链与所述钢筋混凝土固定座相连。
本实用新型便于鱼群从藻礁框架的下端开口进入藻礁的内壁,提供了鱼群防敌害的躲避场所,提高了对鱼群的聚集性,提高观赏效果。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水库以及淡水等少风浪的环境。本实用新型框架的设计使得中间空间利用最大化,同时尖锐角部分容易形成湍流,便于藻类生长和附着;通过浮子,进而整体漂浮在水面上,结合鱼群的吸引,大大的提高了观赏性。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上六角形框架以及所述下六角形框架均包括六个等长的不锈钢杆焊接相连围成,所述不锈钢杆的长度为1200mm,所述上六角形框架以及所述下六角形框架的角部与中心的间距为1200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不锈钢杆上固定有两个浮子,两个浮子到不锈钢杆两端的距离均为100mm,两个浮子的间距为400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浮子的轴向长度为300mm,所述浮子的外径为200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框架的高度为100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0690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锯床进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垃圾热解炉烟气炉内再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