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餐厨垃圾发酵设备的臭气综合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120029.3 | 申请日: | 2022-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73407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政;李焕文;范培文;简汉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绿之源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40 | 分类号: | B01D53/40;B01D53/78;B01D53/86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科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39 | 代理人: | 程国栋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忠义路5***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发酵 设备 臭气 综合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餐厨垃圾发酵设备的臭气综合处理装置,涉及到气体处理设备领域,包括第一碱洗塔、第二碱洗塔和纳米光催化除臭设备,第一碱洗塔和第二碱洗塔之间通过两个循环管首尾循环连通,位于第一碱洗塔排气端和第二碱洗塔进气端之间的一个循环管的中部设置有抽气泵,第一碱洗塔和第二碱洗塔的底部内腔均装有碱液,第二碱洗塔的底部内腔设置有搅动组件,搅动组件包括中心轴。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安装环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扇叶,第二碱洗塔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管且固定管的下端与第二碱洗塔的外侧壁相切,因此臭气进入第二碱洗塔内腔后能够呈涡流状转动,从而提高第二碱洗塔对臭气中酸性气体的处理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餐厨垃圾发酵设备的臭气综合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建设餐厨垃圾处理项目,以促使餐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餐厨垃圾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恶臭气体(主要为有机物,硫化氢及氨氮浓度不高),对人体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同时对项目周边环境也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公开号为CN214159143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餐厨垃圾处理臭气综合处理装置,包括纳米光催化除臭设备,所述纳米光催化除臭设备内填充有纳米光催化模块,所述纳米光催化除臭设备内固定有光源模块,还包括第一碱洗塔及第二碱洗塔,所述第一碱洗塔通过减洗塔与所述纳米光催化除臭设备相连通。该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先用两次碱洗除去了大部分酸性气体,然后残余的气体在进行光解,由于先进行了吸附处理,光解阶段的气体含量已经大幅减少,光解阶段所需分解的气体量相对较少,所以单位时间内气体与纳米光催化模块的接触时间更长,分解效应更充分,反映更加充分。
但该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臭气在碱洗塔内流动速度较快,碱洗塔内部的碱液无法与臭气充分反应,从而使得碱洗塔对臭气的处理效果有限,其次,臭气在两个碱洗塔之间单向流动,大量臭气尚未得到良好的处理便已被排走,从而增加了纳米光催化除臭设备的负担。因此,发明餐厨垃圾发酵设备的臭气综合处理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餐厨垃圾发酵设备的臭气综合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餐厨垃圾发酵设备的臭气综合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碱洗塔、第二碱洗塔和纳米光催化除臭设备,所述第一碱洗塔和第二碱洗塔之间通过两个循环管首尾循环连通,位于第一碱洗塔排气端和第二碱洗塔进气端之间的一个循环管的中部设置有抽气泵,所述第一碱洗塔和第二碱洗塔的底部内腔均装有碱液,所述第二碱洗塔的底部内腔设置有搅动组件,所述搅动组件包括中心轴,所述中心轴的上下两端外侧均固定套接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的外侧臂固定连接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扇叶,所述第二碱洗塔的外侧壁连通有固定管,且固定管设置为“L”型,所述固定管的下端与第二碱洗塔的外侧壁相切,且固定管的下端开口处与位于中心轴下端的扇叶高度相同,所述固定管的上端与一个循环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中心轴的中部外侧通过密封轴承活动套接有定位轴套,所述定位轴套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固定杆。
优选的,所述定位轴套的外侧设置有与之同心的固定环,且固定环固定安装在第二碱洗塔的内侧壁,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与固定环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碱洗塔的排气端设置有PH计,且PH计安装在另一个循环管上。
优选的,所述另一个循环管上连通有连通管,且连通管的排气端与纳米光催化除臭设备的内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连通管的中部设置有电磁单向阀,且电磁单向阀和PH计均与外界控制设备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绿之源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绿之源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1200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