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矿物绝缘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2220156873.1 | 申请日: | 2022-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66979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徐红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伟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29 | 分类号: | H01B7/29;H01B7/295;H01B7/32;H01B9/00;H01B11/22;G01K1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泽信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01 | 代理人: | 张艳萍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矿物 绝缘 电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智能矿物绝缘电缆,包括内芯机构,包括设置的铜导体、包裹在铜导体外侧的光纤、分布在光纤表面的光纤温度传感器、依次设置在所述光纤温度传感器外侧的PBT护层和矿物绝缘层和电缆护层机构。本实用新型优化传统的电缆结构,通过设置的内芯结构和电缆护层结构相互配合,使线缆壳体在长时间高温下不熔融、不开裂、不滴落,可有效隔离外部高温、火焰对内部材料的侵蚀,并且电缆在火灾发生前期能及时预警,火灾发生后能及时判断着火位置,并能尽可能长时间的保持线路的完整性,为防灾、救灾创造条件,达到电缆在电力传输的同时,还能传输光信号,突破传统矿物绝缘电缆只能输送电能,不能检测矿物绝缘电缆所处环境的弊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矿物绝缘电缆。
背景技术
现有的防火电缆产品在火灾发生时,数据流失风险大,信息与电力传输效果不佳,无法进行火灾预警,造成数据丢失,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智能矿物绝缘电缆。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矿物绝缘电缆,优化传统的电缆结构,通过设置的内芯结构和电缆护层结构相互配合,使线缆壳体在长时间高温下不熔融、不开裂、不滴落,可有效隔离外部高温、火焰对内部材料的侵蚀,并且电缆在火灾发生前期能及时预警,火灾发生后能及时判断着火位置,并能尽可能长时间的保持线路的完整性,为防灾、救灾创造条件,达到电缆在电力传输的同时,还能传输光信号,突破传统矿物绝缘电缆只能输送电能,不能检测矿物绝缘电缆所处环境的弊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矿物绝缘电缆,包括:
内芯机构,包括设置的铜导体、包裹在铜导体外侧的光纤、分布在光纤表面的光纤温度传感器、依次设置在所述光纤温度传感器外侧的PBT护层和矿物绝缘层;
电缆护层机构,包括设置在矿物绝缘层外侧,并且由内之外分布的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内护层、石英网层、云母带层、陶瓷化聚烯烃护层、尼龙护套层和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智能矿物绝缘电缆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填充层,所述填充层位于内芯机构与电缆护层机构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智能矿物绝缘电缆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铜导体由多根退火铜单丝绞合构成,并且退火铜单丝自内而外分为多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智能矿物绝缘电缆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每层退火铜单丝中的相邻两根单丝相互贴合,并且相邻两层单丝中,内、外层金属单丝贴合,相邻两层金属单丝的绞合方向相反。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智能矿物绝缘电缆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云母带层重叠缠绕,搭盖率控制范围27%~38%,缠绕节距范围为5.5mm~20.0mm,相邻层绕缠绕方向相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优化传统的电缆结构,通过设置的内芯结构和电缆护层结构相互配合,使线缆壳体在长时间高温下不熔融、不开裂、不滴落,可有效隔离外部高温、火焰对内部材料的侵蚀,并且电缆在火灾发生前期能及时预警,火灾发生后能及时判断着火位置,并能尽可能长时间的保持线路的完整性,为防灾、救灾创造条件,达到电缆在电力传输的同时,还能传输光信号,突破传统矿物绝缘电缆只能输送电能,不能检测矿物绝缘电缆所处环境的弊端,在具体使用时,铜导体在传输电力的情况下,光纤进行实时的光信号传输,实时传递电缆周围应力、温度、液体流速、声压、液压和磁场,让矿物绝缘电缆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并且通过光纤温度传感器实时传输光纤温度,通过光纤温度的反馈,及时判断电缆着火的位置,尽可能长时间的保持线路的完整性,方便维修人员及时赶到维修,降低损失成本,降低数据流失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伟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伟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1568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