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舵机控制车门的防止碰撞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246190.5 | 申请日: | 2022-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68113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华;窦同宇;郝胜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5F15/42 | 分类号: | E05F15/42;B60Q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4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舵机 控制 车门 防止 碰撞 装置 | ||
舵机控制车门的防止碰撞装置,涉及汽车领域。该装置用于测量车门开启的角度和车门与周边障碍物的距离,该装置包括角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控制器、LCD显示屏和舵机;角度传感器用于测量车门开启的角度,并将该角度信号发送至控制器;距离传感器用于测量车门与周边障碍物的距离,并将该距离信号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接收角度传感器发送的角度信号和距离传感器发送的距离信号,并对角度信号和距离信号进行处理,处理后驱动舵机;LCD显示屏用于显示角度传感器发送的角度信号和距离传感器发送的距离信号舵机用于接收控制器的驱动信号完成驱动。该装置避免了汽车车门开启时的磕碰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停车位日益紧张,汽车保养问题频发,其中因车门磕碰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比较大。由于近几年来开门事故愈发常见,从2010年开始,伴随着声波、现代信号处理及电子技术等不断更新换代,采用信号采集结合数据处理的系统结构来降低开门事故发生率成为了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研究热点,国际上的汽车公司相继关注并致力于解决开门防撞预警技术的难题。
德国凯毅德公司开发出一种创新车门“制动系统”。这是一款基于传感器的保护系统。设计目的是减少车门金属的损坏以及开门时撞击附近物体造成的高额保险索赔。通过在后视镜的下端增加两个摄像头,来监测车门附近的障碍物,通过系统接收到的障碍物的信息来做出指令,是否实行车门制动。主要技术是基于视频技术及结合电磁技术的门锁系统。该系统的优点在于可以实现在开门过程中车门制动,进一步提高了开门过程中的安全性。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家名叫“Dooring Alent System的公司,同样研发了这样一款用于开门防撞预警的装置,第一代维形DAS-Alpha系统的启用是通过释放任何安全带来实现,报警采用灯光提醒车内外人员,其中车外提醒的报警灯位于后风窗两侧边缘中部。第二代产品DAS-Lambda,还处于研发当中,该公司网站透露出的主要技术如下,通过在后视镜内集成摄像头来探测后方的运动障碍物,这点与凯毅德公司的技术相类似。
上述设计的防碰撞装置只起到了提醒或者车门制动效果。而国内部分高校科研机构也相继开展了汽车开门防撞预警的信号处理和控制原理研究工作,但目前国内尚未出现市场推广的产品,均处于简单工况下的实验规律性描述和防碰撞算法的探索阶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汽车车门开启时的磕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舵机控制车门的防止碰撞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舵机控制车门的防止碰撞装置,该装置用于测量车门开启的角度和车门与周边障碍物的距离,该装置包括角度传感器1、距离传感器2、控制器3、LCD显示屏4和舵机5;
角度传感器1用于测量车门开启的角度,并将该角度信号发送至控制器3;
距离传感器2用于测量车门与周边障碍物的距离,并将该距离信号发送至控制器3;
控制器3用于接收角度传感器1发送的角度信号和距离传感器2发送的距离信号,并对角度信号和距离信号进行处理,处理后驱动舵机5;
LCD显示屏4用于显示角度传感器1发送的角度信号和距离传感器2发送的距离信号舵机5用于接收控制器3的驱动信号完成驱动。
优选的,该装置还包括蜂鸣器6,蜂鸣器6用于接收控制器3的警示信号。
优选的,该装置还包括警示灯7,警示灯7用于接收控制器3的警示灯亮起信号。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距离传感器测出车门门脚位置与周边障碍物(其他车辆)的距离,通过控制器(单片机)计算出该距离所对应的车门开合最合适的角度,再通过角度传感器检测车门达到计算的最合适角度后,使用舵机限制车门的开角,从而避免乘客及驾驶员在车门开启时因车门磕碰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及保养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林业大学,未经东北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2461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