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可靠两用防坠围杆带有效
申请号: | 202220284491.7 | 申请日: | 2022-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670321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洪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洪涛 |
主分类号: | A62B35/00 | 分类号: | A62B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3100 云南省玉溪市***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靠 两用 防坠围杆带 | ||
目前的安全带主要是由腰带和固定在腰带上的围杆绳带组成,在围杆绳带的端头固定有挂钩。常见的两种围杆带,第一种为U型围杆带,第二种为封闭型围杆带,在使用时均存在防坠效果差、使用不便、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可靠两用防坠围杆带,“两用”即可切换为开口围杆带或封闭型防坠围杆带两种状态,可根据现场操作环境而切换两种防坠围杆带状态,两根围杆带可以同步或者单独收紧,抓紧在电杆上,成功解决了上述常见围杆带提到的防坠效果差、使用不便、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网高空作业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高可靠两用防坠围杆带。
背景技术
目前的安全带主要是由腰带和固定在腰带上的围杆绳带组成,在围杆绳带的端头固定有挂钩。常见的两种围杆带,第一种为U型围杆带,相对电杆来说属于开口围杆带,其优点在于:结构简单、越过障碍物方便,但是基本没有防坠效果,发生坠落时只能保证坠落人员的坠落方向向下,脚部着地,减少伤害;第二种为封闭型围杆带,在人员发生坠落时可利用下坠力收紧其中一根围杆带,使整根围杆带抱紧在电杆上起到防坠作用,但由于围杆带是封闭型的,即使留有活动接口,在越过电杆上障碍物时存在使用不便、效率低的问题。同时该防坠围杆带下坠收紧的绳子为同一根绳子,当人体偏心下坠时,一边防坠绳在拉紧而另一边却处于松弛状态,不能快速抱紧电杆,存在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可靠两用防坠围杆带,“两用”即可切换为开口围杆带或封闭型防坠围杆带两种状态。在电杆没有障碍物或者障碍物较少的情况下,切换到封闭型防坠围杆带模式,可为工作人员意外坠落时提供防坠保护。也可在电杆障碍物较多的情况下,先将自身安全带防坠绳固定于稳固构件或者电杆上后,切换为开口围杆带模式去越过障碍物,越过障碍物后再次切换为防坠状态继续往高处登高作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可靠两用防坠围杆带,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两条独立的防坠围杆带组成,两条围杆带(1.3)顶部均安装有安全挂钩(2.4)且一端均安装有围杆带长度调节装置(6)及带锁安全挂钩(5),涉及电杆接触的一根围杆带接触面套有防滑、防磨材料;其中一根围杆(1)带绕过电杆通过安全挂钩(2)挂在围杆带(3)上,围杆(3)带再次绕过电杆通过安全挂钩(4)挂在围杆带(1)上,两条围杆带的带锁安全挂钩(5)挂在工作人员安全带左右腰扣上即可使用。本发明“两用” 防坠围杆带,即可切换为开口围杆带或封闭型防坠围杆带两种状态。在电杆没有障碍物或者障碍物较少的情况下,切换到封闭型防坠围杆带模式,即将围杆带(3)、安全挂钩(4)挂接到围杆带(1)上,如图1所示,可为工作人员意外坠落时提供防坠保护;也可在电杆障碍物较多的情况下,先将自身安全带防坠绳固定于稳固构件或者电杆上后,切换为开口围杆带模式去越过障碍物,即手动解锁安全挂钩(4),之后可将安全挂钩(4)挂接到围杆带(3)的A处,随后正常越过障碍物,如遇到较大障碍物时,直接解锁安全挂钩(4)即可使用,(安全挂钩(4)的整体尺寸大于安全挂钩(2)的过孔尺寸),防止安全挂钩(4)从安全挂钩(2)的过孔中滑脱,之后再次切换为封闭型防坠围杆带模式继续往高处登高作业。本发明的高可靠围杆带,两条围杆带(1.3)在发生人员坠落时可同时收紧(整体下坠)或者单独收紧(偏心下坠),快速抱紧电杆,防止人员坠落。
进一步地所述围杆带(1.3)为高强度绝缘绳,保证工作人员使用强度较高时不会出现断裂现象。
进一步地安全挂钩(2.4)为螺纹闭锁式挂钩,为避免工作人员作业时出现挂钩脱落现象出现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带锁安全挂钩(5)为闭锁型挂钩,解锁需人为手动捏住解锁开关方可进行解锁拆卸安装。
进一步地围杆带长度调节装置(6)为现有长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围杆带的长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和描述现有技术和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给出了现有技术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洪涛,未经李洪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2844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地基排水装置
- 下一篇:一种有组织内排水传统建筑坡屋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