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止血带的沥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348035.4 | 申请日: | 2022-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103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金子华;陈爱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6B11/10 | 分类号: | F26B11/10;F26B5/08;F26B25/00;F26B25/04;F26B25/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诺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14 | 代理人: | 马倩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止血带 沥水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止血带的沥水装置,包括盒体、甩桶和拨片,盒体的底端设置有支撑结构,盒体内部的底端固定有支撑座,且支撑座的顶端设置有甩桶,甩桶的内部设置有隔离结构,甩桶内部的顶端均固定有固定片,甩桶的顶端设置有拨片,拨片的顶端固定有第二传动齿轮,盒盖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扣,盒盖的内部开设有沥水口,且沥水口的顶端设置有防溅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罩壳放入固定环的内部,紧接着旋转把手使罩壳在固定环的内壁向下移动,使隔离片阻挡甩桶底部的止血带向上移动,由此实现了此装置的止血带防甩出功能,防止在运转时止血带离开甩桶的内部,便于工作人员对止血带进行沥水,提高了此装置的功能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止血带的沥水装置。
背景技术
止血带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物品,而回收回来的止血带需要浸泡健之素消毒液进行消毒,由此需要用于止血带的沥水装置,用于除去消毒后的止血带内部多余的健之素消毒液。传统的止血带的沥水装置,使用时有着止血带易甩出或者止血带易卡桶等的问题,当甩桶的转速过高时,止血带会被甩桶甩出,影响装置的沥水效果,导致此装置的实用性较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止血带的沥水装置,可有效避免止血带被甩出或者卡桶等问题,提供更好的沥水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止血带的沥水装置,包括盒体、甩桶和拨片,所述盒体的底端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盒体内部的底端固定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顶端设置有甩桶;所述甩桶的内部设置有隔离结构,所述甩桶内部的顶端均固定有固定片,所述甩桶的顶端设置有拨片;所述拨片的顶端固定有第二传动齿轮,且第二传动齿轮的一侧啮合有第一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的顶端固定有转盘,所述第二传动齿轮的顶端安装有盒盖,所述盒盖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扣,所述盒盖的内部开设有沥水口,所述沥水口的顶端设置有防溅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止血带的沥水装置,所述隔离结构包括把手、隔离片、固定环、罩壳和孔隙,所述固定环固定在甩桶的内侧壁上,所述固定环的内壁安装有罩壳,且罩壳的内壁固定有隔离片,所述隔离片的顶端均固定有把手,所述隔离片内部开设有孔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止血带的沥水装置,所述罩壳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外螺纹,且固定环的内部设置有与外螺纹相互配合的内螺纹。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止血带的沥水装置,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吸盘、橡胶垫、凹槽和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固定在盒体的底端,所述连接座底端的内部安装有橡胶垫,且橡胶垫的底端开设有凹槽,所述橡胶垫的一侧设置有吸盘。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止血带的沥水装置,所述吸盘在盒体的垂直中心线上呈对称分布,所述凹槽在橡胶垫的底端呈等间距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止血带的沥水装置,所述防溅结构包括孔槽、铰接座、挡板和导流嘴,所述孔槽开设在盒盖顶端的内部,所述孔槽顶端的一侧安装有铰接座,所述铰接座的顶端固定有挡板,所述挡板顶端的一侧固定有导流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止血带的沥水装置,所述挡板通过铰接座与盒盖之间构成转动结构,所述孔槽的内部均匀开设有沥水口。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
止血带的沥水装置通过将罩壳放入固定环的内部,紧接着旋转把手使罩壳在固定环的内壁向下移动,使隔离片阻挡甩桶底部的止血带向上移动,由此实现了此装置的止血带防甩出功能,防止在运转时止血带离开甩桶的内部,便于工作人员对止血带进行沥水,提高了此装置的功能性;
止血带的沥水装置通过按压盒体使吸盘挤出内部空气将盒体固定在桌面,同时橡胶垫缓冲盒体产生的震动,由此实现了此装置的放置稳固功能,使工作人员使用装置时,盒体不易在桌面上晃动,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提高了此装置的稳固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未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3480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矿用多角度监测仪
- 下一篇:一种用于冲压模具的感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