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湿法脱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379904.X | 申请日: | 202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754902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艾纯金;李栋;李智健;王策;李文杰;郝庚任;梁晓刚;陈杨;洪涛;陈星宇;王栋;吕秀芬;仲诚;魏芳;张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兰州漆咸道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3/02 | 分类号: | B01D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业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21 | 代理人: | 董存壁 |
地址: | 73005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湿法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湿法脱挥装置,包括:底座、废液管、脱挥管和冷凝组件,所述脱挥管共设置有两个且对称安装在底座的顶部两侧,脱挥管的顶部安装有进料管,所述废液管固定在底座顶面且位于两个脱挥管之间,所述废液管的侧壁下端安装有排液口,废液管顶部镶嵌连接有过滤管,所述过滤管的上端连接有伸缩软管且通过伸缩软管与冷凝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传动柱上安装螺旋叶片和在传动架上安装搅拌杆来对内部物料进行混合,搅拌杆置于加热管外部并对外部溶液搅拌,螺旋叶片置于加热管内部将溶液由下至上带动,溶液由下至上穿过加热管,提高加热的均匀度和混合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脱挥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为一种新型湿法脱挥装置。
背景技术
聚合物脱挥是一种从聚合物体系中分离低分子量组分的工艺过程,这些低分子量组分包括未反应的单体、溶剂及各种聚合反应副产物,通常被统称为挥发分,是聚合物中不应含有的组分。这些挥发分的含量最低只有百万分之几、最高可达数十个百分点。从聚合物本体中脱除挥发分的目的在于提高聚合物性能、满足健康和环境要求,去除异味和提高聚合度,改善和提高聚合物的机械性能,因此聚合物脱挥已经成为聚合物生产工艺流程的重要工序。
目前,现有的脱挥装置的内部混合速度较慢,影响反应速度和加热的均匀度,过滤管拆卸繁琐,影响工作效率。为此,需要设计一个新的方案给予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湿法脱挥装置,解决了现有的脱挥装置的内部混合速度较慢,影响反应速度和加热的均匀度,过滤管拆卸繁琐,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湿法脱挥装置,包括:底座、废液管、脱挥管和冷凝组件,所述脱挥管共设置有两个且对称安装在底座的顶部两侧,脱挥管的顶部安装有进料管,所述废液管固定在底座顶面且位于两个脱挥管之间,所述废液管的侧壁下端安装有排液口,废液管顶部镶嵌连接有过滤管,所述过滤管的上端连接有伸缩软管且通过伸缩软管与冷凝组件连接;
所述脱挥管的内部竖直设置有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的外壁下端环绕开设有连接孔,加热管的中心位置竖直设置有传动柱且转动柱的外壁上连接有螺旋叶片,所述传动柱的上端延伸至加热管上方并连接有传动架,所述传动架呈倒置的U形结构且侧壁上安装有若干个搅拌杆,所述加热管的内壁上安装有加热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冷凝组件包括冷凝箱、导液管、水箱和导气管,所述导气管呈弧形结构且分别安装在冷凝箱的两侧,导气管的末端分别连接脱挥管顶部且与脱挥管内部连通,所述导液管安装在冷凝箱的底面且导液管下端与伸缩软管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水箱内部安装有水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冷凝箱的内底部安装有若干个冷凝管,所述冷凝管呈U型结构且末端延伸至导液管内,冷凝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水箱内且其中一端与水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底座的内部安装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电机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共设置有两个且上端与传动柱下端连接,连接杆下端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和连接杆上均安装有链轮,且三个链轮之间采用链条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过滤管的内部形成三个支撑台,且位于上端的支撑台上安装有磁环并通过磁环与伸缩软管下端吸附连接,其余两个支撑台上分别放置有过滤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传动柱上安装螺旋叶片和在传动架上安装搅拌杆来对内部物料进行混合,搅拌杆置于加热管外部并对外部溶液搅拌,螺旋叶片置于加热管内部将溶液由下至上带动,溶液由下至上穿过加热管,提高加热的均匀度和混合效率。
(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过滤管抬起即可与废液管分离,伸缩软管与过滤管通过磁环吸附连接,方便安装和拆卸,卸料所需时间短,减少对脱挥工作造成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兰州漆咸道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兰州理工大学;兰州漆咸道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3799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半导体芯片的引线框架
- 下一篇:一种便于调节的大棚用石墨烯光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