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囊藻毒素-LW的制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571264.2 | 申请日: | 202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2743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沈斐;许燕娟;魏焕平;沈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无锡环境监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M1/38 | 分类号: | C12M1/38;C12M1/34;C12M1/26;C12M1/24;C12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云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83 | 代理人: | 张飙 |
地址: | 21412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囊藻 毒素 lw 制备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囊藻毒素‑LW的制备装置,涉及生物制药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制备微囊藻毒素‑LW过程中取样需要多次打开培养器导致培养环境被污染的问题。该微囊藻毒素‑LW的制备装置包括培养器、取样管以及与培养器连通的营养液储备器,培养器上开设用于取样的取样口,取样管与取样口连接,取样管上设有取样阀。该装置可用于制备微囊藻毒素‑LW。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制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囊藻毒素-LW的制备装置。
背景技术
制备微囊藻毒素主要是通过收获野外水华蓝藻或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冷冻干燥后制得藻粉后,经分离纯化后制备出微囊藻毒素。
在培养过程中为了能够了解微囊藻的培养情况,需要进行多次采样和测试,现有技术中,取样需要多次打开培养器,导致外部环境的污染物可能会进入培养器中,导致培养环境被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分析,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高效、绿色、简便的微囊藻毒素-LW的制备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制备微囊藻毒素-LW过程中取样需要多次打开培养器导致培养环境被污染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囊藻毒素-LW的制备装置,包括培养器、取样管以及与培养器连通的营养液储备器,培养器上开设用于取样的取样口,取样管与取样口连接,取样管上设有取样阀。
进一步地,培养器为锥形瓶,营养液储备器为储液瓶。
进一步地,营养液储备器通过补液管与培养器连通。
进一步地,补液管上设有补液阀。
进一步地,还包括自动补液组件,营养液储备器通过自动补液组件与培养器连通。
进一步地,自动补液组件包括定筒、设于定筒内且与定筒密封转动连接的转筒以及用于驱动转筒旋转的驱动件;定筒的上端面开设进液孔,定筒的下端面开设出液孔,进液孔通过第一连接管与营养液储备器连接,出液孔通过第二连接管与培养器连接,转筒上沿轴向开设多个储液槽,通过转动使得储液槽与进液孔或出液孔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地,培养器的顶部开口。
进一步地,培养器的开口处覆盖透气层。
进一步地,透气层为牛皮纸。
进一步地,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插入培养器的培养液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囊藻毒素-LW的制备装置,在培养器上开设专门用于取样口,取样口与取样管连接,在取样管上设置取样阀,这样,可以直接通过取样管进行取样,而无需打开培养器,从而能够保证培养器内培养环境的干净和稳定性,提高微囊藻毒素-LW的产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的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用新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囊藻毒素-LW的制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囊藻毒素-LW的制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无锡环境监测中心,未经江苏省无锡环境监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5712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