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电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防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729154.4 | 申请日: | 2022-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70088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邓越;童强;杨曦;苑乾坤;张华;何畅;王聪;向念文;曹治;叶林;孟鹏飞;吴伯双;鲍捷;潘宇峰;叶寿洪;倪嘉伟;雷佳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7/46 | 分类号: | H01B17/46;H01T4/10;H01T4/08;H01T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贾耀淇 |
地址: | 650000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路 绝缘子 并联 间隙 防雷 装置 | ||
1.一种集电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子组件(1),所述绝缘子组件(1)上固接有间隙组件(2);
所述间隙组件(2)包括与所述绝缘子组件(1)固接的多腔室(3),所述多腔室(3)远离所述绝缘子组件(1)的一端固接有招弧角(4);
所述多腔室(3)内设置有若干串联连接的灭弧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电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腔室(3)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多腔室(3)分别通过第一紧固金具(5)与所述绝缘子组件(1)的顶端和底端固接;所述招弧角(4)的数量与所述多腔室(3)对应设置,所述招弧角(4)通过第二紧固金具(6)与所述多腔室(3)远离所述绝缘子组件(1)的一端固接,两所述招弧角(4)上下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电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多腔室(3)平行设置,所述多腔室(3)水平放置,所述多腔室(3)与所述绝缘子组件(1)垂直;所述多腔室(3)、所述招弧角(4)和所述绝缘子组件(1)位于同一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电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组件的放电路径为半圆形,按照由上部的所述多腔室(3)-所述招弧角(4)的间隙-下部的所述多腔室(3)的方向传递,传递方向为顺时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电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腔室(3)包括由绝缘材料制作的外壳(7),所述外壳(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绝缘子组件(1)和所述招弧角(4)固接,所述灭弧组件嵌设固接在所述外壳(7)内;所述外壳(7)的一侧固接有若干与所述灭弧组件对应设置的凸起(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电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组件包括嵌设固接在所述外壳(7)内的若干金属电极(9),相邻的所述金属电极(9)之间开设有灭弧室(10),所述灭弧室(10)与所述凸起(8)对应设置,所述灭弧室(10)的顶端贯穿所述凸起(8)并与外界连通;所述金属电极(9)的侧壁伸入所述灭弧室(10)的内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电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电极(9)为球形,所述金属电极(9)的半径为22mm-28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电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10)的上端为圆柱形,所述灭弧室(10)的下端为半椭球形;所述灭弧室(10)的半径为4mm-7mm,所述灭弧室(10)的高度为42mm-50mm。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电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子组件(1)包括芯棒(11),所述芯棒(11)的一端设置有球窝(13),所述芯棒(11)的另一端设置有球头(14);所述芯棒(11)外套设固接有绝缘外套(12);所述多腔室(3)与所述芯棒(11)固接;所述外壳(7)通过所述第一紧固金具(5)与所述芯棒(11)固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72915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