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直流继电器限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20746426.1 | 申请日: | 202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695789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施生面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生面 |
主分类号: | H01H50/02 | 分类号: | H01H50/02;H01H50/54;H01H50/56;H01H9/3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天富勤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44 | 代理人: | 唐绍烈 |
地址: | 36611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 继电器 限位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直流继电器限位结构,包括动簧片和下导磁块,所述动簧片的下部装有下导磁块,所述动簧片与下导磁块通过配合结构装配,所述下导磁块的两端向上翘起形成包覆所述动簧片宽度部分的翘曲部,所述翘曲部的外侧设有限位框架,用于限制翘曲部转动和向外侧移动。本实用新型通过下导磁块与动簧片的配合以及限位框架来进行限位,保持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的接触位置稳定,避免了动簧片与陶瓷罩刮擦产生金属颗粒等异物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流继电器限位结构。
背景技术
直流继电器推动杆组件部分上下往复运动,使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接触、分离,从而实现继电器开断功能。为了保持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的接触位置稳定,需要对动簧片进行限位,避免动簧片随意摆动。市场上现有继电器动组件的限位方式多见于动簧片与陶瓷罩间进行限位。
在现有技术中,公布号为CN201921291640.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带绝缘底座的直流继电器,如其附图5和附图8所示,在其陶瓷罩内侧壁处设有用来限制动簧片在上下运动过程中向宽度的两边偏移的限位筋条,来保持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的接触位置稳定,但这种结构中的限位筋条需要有足够的高度来限位动簧片,且限位筋条与动簧片间要留有较小的缝隙。这种结构的缺点是:一方面,动簧片的硬度比较低,而陶瓷罩很硬,动簧片与陶瓷罩限位,两者之间会产生摩擦,动簧片很容易被磨损,从而产生金属颗粒等异物,造成动静触头接触异常,甚至影响继电器的寿命;另一方面,因为陶瓷罩的成本问题,通常采用干压法来制作陶瓷罩,如果陶瓷罩内侧壁的限位筋尺寸过高,会不利于干压成型,造成继电器结构复杂、尺寸一致性差、合格率低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应运而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流继电器限位结构,通过下导磁块与动簧片的配合以及限位框架来进行限位,保持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的接触位置稳定,克服背景技术中说明的缺点。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为:一种直流继电器限位结构,包括动簧片和下导磁块,所述动簧片的下部装有下导磁块,所述动簧片与下导磁块通过配合结构装配,所述下导磁块的两端向上翘起形成包覆所述动簧片宽度部分的翘曲部,所述翘曲部的外侧设有限位框架,用于限制翘曲部转动和向外侧移动。
进一步,所述配合结构采用凹凸配合,在所述动簧片的下部凸设凸块,所述下导磁块的上部对应所述凸块设有凹槽,与动簧片凹凸配合,使所述动簧片与下导磁块的位置相对固定。
进一步,所述配合结构采用过盈配合,通过动簧片宽度尺寸跟下导磁块内部尺寸过盈配合,使所述动簧片与下导磁块的位置相对固定。
进一步,所述限位框架为第一U型支架,所述第一U型支架倒扣,所述第一U型支架的两端固定,所述动簧片和下导磁块置于所述第一U型支架的内部。
进一步,所述下导磁块的翘曲部与第一U型支架的侧壁之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该结构还包括下轭板,所述第一U型支架的两端固定在下轭板的上部,所述下轭板的上部设有陶瓷罩,所述下轭板的上部与所述陶瓷罩的底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动簧片上部设有第二U型支架,所述第二U型支架倒扣在下导磁块所对应的动簧片宽度部分,并且,第二U型支架的两端从所述翘曲部的旁侧向下延伸包覆所述动簧片。
进一步,该结构还包括推动杆部件,所述第二U型支架的两端固定在推动杆部件的上端部,使得所述动簧片随推动杆部件移动。
进一步,所述下导磁块采用导磁金属材料制作。
进一步,所述限位框架采用无磁金属材料制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生面,未经施生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7464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