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污水叠加式沉淀池有效
申请号: | 202220898205.6 | 申请日: | 202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73916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发明(设计)人: | 顾建嗣 | 申请(专利权)人: | 顾建嗣 |
主分类号: | B01D21/01 | 分类号: | B01D21/01;B01D21/02;C02F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知义律师事务所 31304 | 代理人: | 刘峰 |
地址: | 20006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 叠加 沉淀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污水叠加式沉淀池,包括池体;池体侧壁设有进水管,内侧设有周进周出沉淀区;周进周出沉淀区下端与池体靠近下端的位置连通;周进周出沉淀区内靠近上端位置通过连通管与混合区的底部连接;混合区下端封闭上端开口,外侧设有絮凝区;絮凝区外部设有外形与池体相同的斜管沉淀区,通过下端开口与斜管沉淀区连通;斜管沉淀区内壁与絮凝区外壁之间设有由多根斜管并排形成的孔板,靠近上端位置设有环形出水槽;环形出水槽底部通过出水管将完成处理的污水输出;池体的底部和斜管沉淀区的底部均设有排泥管,通过排泥管将沉淀的污泥排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污水叠加式沉淀池。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要求的提高,大多新建污水处理厂都要达到一级A的排放标准,因此在设计建设过程中都涉及污水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设施,目前,污水处理通常采用生物处理的二次沉淀池出水经加药混凝沉淀后,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磷等污染物,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后排放。
现有技术中的污水深度处理系统主要由生物反应池、二次沉淀池、混凝斜板沉淀池等组成。其中,生物反应池一般采用活性污泥法,二次沉淀池实现泥水分离,大部分污泥进行回流,二次沉淀池出水进入混凝斜板沉淀池,混凝斜板沉淀池由混凝反应区和斜管沉淀区组成,通过投加混凝剂与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充分混合接触并进而将其泥水分离的场所。经过生物反应池、二次沉淀池和混凝斜板沉淀系统处理后污水中污染物质基本能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在传统的污水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系统中,二次沉淀池和混凝斜板沉淀池是处在2个不同的构筑物,各池内部及之间的管渠或孔口连接产生的水头损失较大,需要有一定的占地面积,特别在现有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对一些用地紧张,传统的污水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系统较难适应。
因此,如何使占地面积更小、水头损失更小、水池有效处理容积更高以及更加便于运行管理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污水叠加式沉淀池,实现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污水生物和深度处理系统由于处理构筑物多、水头损失大造成的用地多、运行费用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污水叠加式沉淀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为上方开口,底部呈随深度增加而内径逐渐缩小的去头锥形;
所述池体侧壁靠近上方开口处设有用于输入污水的进水管;
所述池体内侧设有一圈与所述池体内壁平行设置的间隔,在所述池体内围成周进周出沉淀区;
所述周进周出沉淀区呈竖直设置的管状结构,下端与所述池体靠近下端的位置连通,上端的高度超过所述进水管;
所述周进周出沉淀区内靠近上端位置通过连通管与竖直设置在靠近所述池体中心位置的混合区的底部连接;
所述混合区呈下端封闭上端开口的竖直管状结构,上端开口处的高度在所述进水管的上方;
所述混合区的外侧设有一圈与所述混合区外壁平行设置的间隔,在所述混合区外围成絮凝区;
所述絮凝区呈竖直设置的管状结构,外部设有外形与所述池体相同,即上方开口,底部呈随深度增加而内径逐渐缩小的去头锥形的斜管沉淀区,通过下端开口与所述斜管沉淀区靠近的下部的位置连通;
通过所述混合区上端流出的所述污水从所述絮凝区靠近下端的位置进入所述斜管沉淀区;
所述絮凝区的上端和所述斜管沉淀区的上端均与所述周进周出沉淀区的上端齐平;
所述斜管沉淀区内壁与所述絮凝区外壁之间设有由多根斜管并排形成的孔板;
当所述污水从所述斜管沉淀池区靠近下端的位置向上没过所述孔板时,呈向上斜流通过所述孔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顾建嗣,未经顾建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8982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线端连接器、连接器组件
- 下一篇:一种镭射膜印刷定位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