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升汽车行人头部碰吸性能的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1224713.2 | 申请日: | 2022-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791787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小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蒋亮珠 |
地址: | 201821 上海市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升 汽车 行人 头部 性能 保护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保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提升汽车行人头部碰吸性能的保护装置,安装于车身前端,包括保险杠蒙皮、固定于车身上并与保险杠蒙皮间隙配合的引擎盖以及安装于保险杠蒙皮内侧并与引擎盖间隙配合的车身支撑件,还包括安装于保险杠蒙皮内侧的保险杠吸能支架、保险杠加强支架和保险杠支撑支架;保险杠吸能支架的上端分别与保险杠蒙皮和车身支撑件固定连接,下端与保险杠支撑支架固定连接;保险杠支撑支架固定于车身支撑件上;保险杠加强支架固定安装于保险杠蒙皮内壁上,上端与保险杠吸能支架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效实现向冲击力能量传递的方向吸收能量冲击力,进而降低对行人的头部伤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保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提升汽车行人头部碰吸性能的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碰撞吸能区其设计为在发生撞击时车身发生逐渐变形,以吸附事故中产生的绝大部分的撞击能量,车身改为这种可以变形的设计后,行人所承受的强烈的撞击力就可以大大减小。
碰撞吸能区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来的,缓冲吸能区必须设计成“外柔内刚”式的结构,即缓冲吸能区与乘员安全区交界处设计成具有较大刚性的结构,而在缓冲吸能区外围设计成具有较小刚性和较好缓冲吸能的结构。
由于汽车的结构特点所限,缓冲吸能区抗侧向和上方的碰撞能力较差,而抗前撞和尾撞的能力相对较好。
目前,吸能安装支架采用PC-PBT\POM材料,与保险杠蒙皮采用上下方向装配连接方式;前后方向全部空间释放;然而,实际整车保险杠与引擎盖匹配尺寸合格率不佳,且整车与行人发生碰撞后仅依靠高成本电子元器件控制(引擎盖弹起,使得行人头部直接向上掀起);同时可能会偶尔受电子干挠影响无法启动开启装置,且在朝地面下侧方向还是无法吸能。由于诸多问题的存在,因而其安全性能仍旧需要进一步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至少其一而提供一种提升汽车行人头部碰吸性能的保护装置,有效实现整车在行驶过程(或停止状态)中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头部接触位置通过差异化壁厚结构和溃缩式(如多重C型、拱门型、宝塔型等能量吸收的等效结构)结构实现向冲击力能量传递的方向吸收能量冲击力,进而降低对行人的头部伤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提升汽车行人头部碰吸性能的保护装置,安装于车身前端,包括保险杠蒙皮、固定于车身上并与保险杠蒙皮间隙配合的引擎盖以及安装于保险杠蒙皮内侧并与引擎盖间隙配合的车身支撑件,还包括安装于保险杠蒙皮内侧的保险杠吸能支架、保险杠加强支架和保险杠支撑支架;
所述的保险杠吸能支架的上端分别与保险杠蒙皮和车身支撑件固定连接,下端与保险杠支撑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的保险杠支撑支架固定于车身支撑件上;
所述的保险杠加强支架固定安装于保险杠蒙皮内壁上,上端与保险杠吸能支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保险杠吸能支架与保险杠支撑支架通过溃缩式结构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保险杠吸能支架为多重C型结构、拱型结构或宝塔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保险杠吸能支架为双重C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保险杠吸能支架为差异化壁厚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保险杠吸能支架与保险杠蒙皮通过卡接、焊接或粘接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保险杠吸能支架与保险杠蒙皮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保险杠支撑支架通过螺栓与车身支撑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保险杠吸能支架与保险杠加强支架通过卡接、焊接或粘接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2247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低压负荷站控制器
- 下一篇:一种电除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