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矿浆浓度调节装置及浓缩机有效
申请号: | 202221311391.5 | 申请日: | 2022-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77458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刘西分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奉新时代新能源资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1 | 分类号: | B01D21/01;B01D2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汉坤律师事务所 11602 | 代理人: | 王其文;张涛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矿浆 浓度 调节 装置 浓缩 | ||
本申请提供一种矿浆浓度调节装置及浓缩机,浓缩机包括浓缩池和中心筒,中心筒底部与浓缩池连通,矿浆通过中心筒进入浓缩池,矿浆位于浓缩池上部的部分为上清液,矿浆浓度调节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连通部,设置于中心筒的侧壁处,上清液通过连通部进入中心筒。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矿浆浓度调节装置可以利用上清液来稀释中心筒内的矿浆,有利于矿浆中的固料颗粒形成较大尺寸的絮团,提高矿浆浓缩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矿浆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矿浆浓度调节装置及包括其的浓缩机,其可以应用于选矿、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
背景技术
浓缩机用于对矿浆进行浓缩和脱水处理,并且广泛应用于选矿、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对提高回水利用率及环保具有重要意义。
浓缩机主要包括浓缩池和中心筒。矿浆通过中心筒进入浓缩池,矿浆中的固料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降,矿浆上部形成为上清液,沉积的固料颗粒,即,浓缩的矿浆,从浓缩池底部排出,上清液则经由浓缩池上部的排出口排出,以此达到浓缩矿浆、固液分离的目的。
目前,为了提高浓缩效率,浓缩机通常还包括向中心筒内提供絮凝剂的絮凝剂添加装置,矿浆中的固料颗粒在絮凝剂的作用下可以形成絮团,加快固料颗粒的沉降速度,并且所形成的絮团尺寸越大,固料颗粒的沉降速率也越大,即,浓缩效率也越高。
然而,在浓度较高的矿浆中,难以形成较大尺寸的絮团,因此,浓缩效率很难被进一步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浓缩机的矿浆浓度调节装置以及包括其的浓缩机,以提高较高浓度的矿浆的浓缩效率。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浓缩机的矿浆浓度调节装置,其中,浓缩机包括浓缩池和中心筒,中心筒底部与浓缩池连通,矿浆通过中心筒进入浓缩池,矿浆位于浓缩池上部的部分为上清液,矿浆浓度调节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连通部,设置于中心筒的侧壁处,上清液通过连通部进入中心筒。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矿浆浓度调节装置可以利用上清液稀释中心筒内的矿浆,有利于矿浆中的固料颗粒形成较大尺寸的絮团,加快固料颗粒的沉降速度,提高矿浆的浓缩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连通部设置于中心筒的侧壁外侧和/或中心筒的侧壁内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矿浆浓度调节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适于推广。
在一些实施例中,矿浆浓度调节装置还包括:阀门部,与连通部配合,阀门部的开启程度控制上清液通过连通部的过水量。由于上清液通过连通部的过水量可控,因此可以将中心筒内的矿浆浓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既不会过大,使得矿浆中的固料颗粒不易形成较大尺寸的絮团,也不会过小,使得浓缩池中所形成的上清液向上冲击絮团,导致上清液浑浊,固液分离效果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部的开启程度通过中心筒内矿浆液面的高度控制。通过液面高度控制阀门部的开启程度,可以实现中心筒内矿浆浓度的自动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部包括:刚性连接部,包括与中心筒连接的支点、以及可以绕支点转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主动部,浮于中心筒内矿浆液面之上,并且连接于第一端;和从动部,与连通部配合,并且连接于第二端,其中,主动部的位置根据中心筒内矿浆液面的高度变化,并通过刚性连接部改变从动部的位置或状态,从动部的位置或状态控制阀门部的开启程度。通过阀门部实现中心筒内矿浆浓度的机械化自动控制,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部还包括:限位部,限位部在阀门部的开启程度达到最大或最小时,限制刚性连接部运动。通过限位部可以防止连通部和阀门部由于受到过大的压力而损坏,增加了矿浆浓度调节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动部为塑料双耳浮球。主动部的实现方式简单且成本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奉新时代新能源资源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奉新时代新能源资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3113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