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密封式供胶浸胶槽有效
申请号: | 202221314407.8 | 申请日: | 2022-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73245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峰;李亚龙;王二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鹤壁安易捷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B3/04 | 分类号: | D06B3/04;D06B23/18;D06B23/20;D06B23/04;D06B2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于益 |
地址: | 458000 河南省鹤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 式供胶浸胶槽 | ||
本申请公开了密封式供胶浸胶槽,包括下底和上盖,下底上表面开设有浸胶槽,上盖底面一体成型有与浸胶槽配合的凸块,下底一侧开设有左下纤维入口,上盖一侧与左下纤维入口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左上纤维入口,下底另一侧开设有右下纤维出口,上盖另一侧与左上纤维入口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右上纤维出口,下底一端开设有与浸胶槽连通的树脂入口,树脂入口内设置有与树脂入口插接配合的混料管,下底与上盖之间设置有驱动组件。本申请中,下底和上盖配合,使得浸胶槽内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降低了空气中的水珠与灰尘等杂物进入浸胶槽内的概率,此外,树脂通过混料管由树脂入口进入浸胶槽内,便于工作人员对树脂用量进行控制,有利于提高产品品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胶盒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密封式供胶浸胶槽。
背景技术
覆铜板生产制程中有一个工艺是将玻璃纤维布、木浆纸等增强材料经过装有树脂胶液的浸胶槽中进行浸胶,经过烘烤形成半固化胶片后,再与铜箔叠合热压成为覆铜箔层压板。增强材料在浸胶过程中浸胶槽内的胶液会不断被消耗,因此连续浸胶时需要不断地补充胶液。
传统纤维缠绕机的供胶方式一般通过开放式的浸胶槽加梳齿来实现,如果使用聚氨酯作为主要使用材料的话,这种供胶方式存在以下缺陷:聚氨酯对湿度非常敏感,空气中所含的水分会对生产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造成产品的良品率降低,产品性能下降;此外,传统供胶方式中,树脂随纤维纱一起进入浸胶槽,难以控制树脂用量,容易影响产品的最终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密封式供胶浸胶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密封式供胶浸胶槽,包括下底和上盖,所述下底上表面开设有浸胶槽,所述上盖底面一体成型有与浸胶槽配合的凸块,所述下底一侧开设有左下纤维入口,所述上盖一侧与左下纤维入口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左上纤维入口,所述下底另一侧开设有右下纤维出口,所述上盖另一侧与左上纤维入口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右上纤维出口,所述下底一端开设有与浸胶槽连通的树脂入口,所述树脂入口内设置有与树脂入口插接配合的混料管,所述下底与上盖之间设置有用于驱使纤维纱自左下纤维入口由浸胶槽向右下纤维出口运动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驱动组件用于驱使纤维纱自左下纤维入口由浸胶槽向右下纤维出口运动,纤维纱经过浸胶槽后,树脂均匀涂覆于纤维纱表面,完成纤维纱的浸胶操作。下底和上盖配合,使得浸胶槽内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降低了空气中的水珠与灰尘等杂物进入浸胶槽内的概率,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品质。树脂通过混料管由树脂入口进入浸胶槽内,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对树脂用量进行控制,有利于提高产品品质。
进一步的,所述混料管内设置有用于输送物料的绞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料管内绞龙的设置,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将树脂和固化剂等物料由混料管快速送入浸胶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嵌设于上盖一侧底部并与上盖转动连接的导向辊一、与上盖底部靠近导向辊一的位置固定的导向杆一、嵌设于下底一侧顶部并与下底转动连接的导向辊二、转动安装于浸胶槽内底壁上的导向辊三、嵌设于下底另一侧顶部并与下底转动连接的导向辊四以及嵌设于上盖另一侧底部并与上盖转动连接的导向辊五,所述导向杆一设有多个且相邻导向杆一之间的间距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纤维纱从导向辊一底面经过,穿过导向杆一经过导向辊二上表面,随后纤维纱依次绕过导向辊三底面、导向辊四上表面和导向辊五底面,在外部动力机构的作用下,纤维纱与浸胶槽中的树脂接触并完成浸胶操作,在多个导向杆一的配合作用下,进入浸胶槽内的纤维纱彼此之间间距相等,降低了纤维纱在浸胶过程中彼此产生摩擦的概率,减少了由于纤维纱彼此摩擦而产生的碎屑进入浸胶槽内的概率,有利于提高纤维纱的浸胶品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嵌设于上盖底部靠近导向辊五的位置固定的导向杆二,所述导向杆二设有多个且相邻导向杆二之间的间距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鹤壁安易捷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鹤壁安易捷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3144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