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排水工程的新型智慧限流井有效
申请号: | 202221321004.6 | 申请日: | 2022-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739987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发明(设计)人: | 马根朝;刘阳;蒋永伟;曹蕾;徐超;黄思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E03F5/14;E03F5/10;E03F5/22;E03F7/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地址: | 210019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排水工程 新型 智慧 限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排水工程的新型智慧限流井,包括拦渣间、限流控制间、限流出水间;限流控制间与拦渣间、限流出水间相邻;其中拦渣间设有进水口、格栅、出水口,出水口上设有出水闸门;设有限流管,其入口在拦渣间,出口在限流出水间,管体贯穿限流控制间,限流管管体上装有智能流量控制阀门和智能流量计,限流管出口装有限流管出水闸门;限流出水间上装有限流出水口。本实用新型的智慧限流井,能精准控制限流排出水量、拦渣,并实现对限流排出水量的计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排水工程的新型智慧限流井。
背景技术
在排水系统中,由于管网系统的复杂性,加之我国管网工程目前仍处于重建设、轻管理阶段,因此污水系统和雨水系统混接常有发生,加之初期雨水收集系统不完善,导致河道水体被污染常有发生。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但如何快速有效得消除黑臭水体,成为新的难题。根据《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控源截污是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要技术之一;
现有技术中的限流井功能简单,当自然水体液位高于限流井内的液位时,无法避免自然水体倒灌进入限流内,且无法实现防倒灌、控制限流水量以及实现精准计量等功能。另外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限流井内留置的垃圾也会越来越多,严重影响过流,使其实用性降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排水工程的新型智慧限流井用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可用来拦截旱季污水、初期雨水及有特定限定流量的排水系统,能有效实现截流量可控、控制溢流污染、防倒灌、拦渣以及达到精准计量等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实际需求以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排水工程的新型智慧限流井,能精准控制限流排出水量、拦渣,并实现对限流排出水量的计量。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排水工程的新型智慧限流井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排水工程的新型智慧限流井,包括:
拦渣间、限流控制间、限流出水间;限流控制间与拦渣间、限流出水间相邻;其中拦渣间设有进水口、格栅、出水口,出水口上设有出水闸门;设有限流管,其入口在拦渣间,出口在限流出水间,管体贯穿限流控制间,限流管管体上装有智能流量控制阀门和智能流量计,限流管出口装有限流管出水闸门;限流出水间上装有限流出水口。
进一步的,所述格栅为回转式格栅,格栅的底部在拦渣间内,顶部从拦渣间的池顶伸出,格栅的出口处设有栅渣收集桶,用于收集格栅输送的栅渣。
进一步的,所述格栅的顶部设有格栅罩。
进一步的所述限流控制间内还设有集水坑,集水坑内设有小型潜污泵,小型潜污泵的出水管穿过限流控制间,连接至限流出水间的上部。
一种用于排水工程的新型智慧限流井的控制方法:
在无需限流工况下,关闭限流管出水闸门,关闭智能流量控制阀门,开启出水闸门,实现正常过流;
在限流工况下,开启限流管出水闸门,关闭出水闸门,智能流量计根据限流需求,控制智能流量控制阀门的开启度,并记录过流总流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排水工程的新型智慧限流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目前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限流井种类较少,所述新型智慧限流井与传统的限流井相比,省去了传统限流井需要根据液位变化实现流量调控的控制系统;所述新型智慧限流井在限流管上在安装了智能流量控制阀门、智能流量计,通过过流流量控制阀门的开启度实现限流,从而使限流井能够精准的控制排出水量,且该实用新型自控程度高,操作方便,无繁琐的操控系统;所述新型智慧限流井在前端设置了格栅,能有效对来水中大颗粒杂质进行拦截,防止来水中杂质对新型智慧限流井内的智能流量控制阀门及智能流量计的损坏。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未经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3210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限流保护电路
- 下一篇:一种氮氧化物废气脱氮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