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1442162.7 | 申请日: | 2022-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77451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陈炳予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25/10 |
代理公司: | 重庆鼎慧峰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6 | 代理人: | 朱浩 |
地址: | 400016***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膀胱 底部 余尿排尽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所述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包括管身、导尿头和气囊,管身一端固定连接有导尿头,导尿头内部开设有第一引流孔,且第一引流孔与管身的内腔相连通,管身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液口,管身外壁位于出液口一侧连接有注水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相较传统导尿管上引流口下气囊的传统,气囊展开后固定于膀胱颈,导尿管顶部开设第一引流孔,并将气囊一分为二放置于导尿管的管身顶端包绕顶部第一引流孔,对立放置的双气囊之间在充气或充水膨胀后仍留有两道缝隙,气囊之下的第二引流孔和第三引流孔可将膀胱底余尿排尽,防止膀胱三角的持续性尿液侵泡,帮助患者术后的尽快伤口愈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
背景技术
导尿管是一种由尿道插入膀胱以便引流尿液的管道,现有的导尿管在患者使用时,长有一部分膀胱的余尿未排出,会导致患者膀胱三角的持续性尿液侵泡,降低手术伤口的愈合速度。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包括:管身、导尿头和气囊,管身一端固定连接有导尿头,导尿头内部开设有第一引流孔,且第一引流孔与管身的内腔相连通,管身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液口,管身外壁位于出液口一侧连接有注水口,管身顶端外壁对称连接有气囊,管身顶端一侧开设有第二引流孔,管身顶端另一侧开设有第三引流孔,出液口底部安装有接尿袋。
优选的,管身外壁安装有显影线。
优选的,注水口内部安装有注水硬阀。
优选的,导尿头呈圆台状设置。
优选的,注水口端部外侧套有橡胶软套。
优选的,管身内部开设有引流槽,引流槽两端分别与注水口和气囊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管身采用一种天然橡胶材质构成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在导尿管顶部开设第一引流孔,并将两个气囊放置于导尿管的管身顶端的两侧,使两个气囊包绕管身的顶部。这样,对立放置的双气囊之间在充水膨胀后仍留有两道缝隙,未经第一引流孔流走的余尿经两个气囊的间隙向下流至气囊下第二引流孔,和对侧的第三引流孔。
2、第三引流孔的开口略低于第二引流孔,气囊展开后固定于膀胱颈,这样,气囊之下的第二引流孔和第三引流孔可将膀胱底余尿排尽,防止膀胱三角的持续性尿液侵泡,帮助患者术后的尽快伤口愈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管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管身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标号:1、管身;2、导尿头;3、第一引流孔;4、出液口;5、注水口;6、气囊;7、第二引流孔;8、第三引流孔;9、接尿袋;10、显影线;11、注水硬阀;12、橡胶软套;13、引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膀胱底部的余尿排尽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管身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管身的结构剖视图。包括:管身1、导尿头2和气囊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科大学,未经重庆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4421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载重22公斤的六旋翼短臂植保无人飞机
- 下一篇:一种锂电池热压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