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识别型移动电源电流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1515509.6 | 申请日: | 2022-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82726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0 |
发明(设计)人: | 张营;钟表;沈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软格科技有限公司;重庆能研理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40 | 分类号: | G01R31/40;G01R19/165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毅智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68 | 代理人: | 熊雄 |
地址: | 401320 重庆市巴***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识别 移动 电源 电流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识别型移动电源电流检测装置,涉及电源检测技术领域。该自动识别型移动电源电流检测装置,包括固定盒和收纳机构,固定盒顶部外壁固定安装有电池盒,电池盒的顶部呈开口设置,电池盒的内部设置有两个蓄电池。该自动识别型移动电源电流检测装置,能够调节负极线和正极线通过开孔的延伸长度,快速的使负极线和正极线通过电极夹与移动电源的正负极进行连接,方便判断移动电源的恒定电压与电流值是否在合格的范围内,还能够将固定盒和电池盒卡扣在腰带上,方便对该电流检测装置进行携带,而且在检测的过程中无需手持该电流检测装置,解放工作人员的双手,方便工作人员通过双手将电极夹与移动电源的正负极进行连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识别型移动电源电流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移动电源是一种个人随身携带,可以自身能储备电能,能够进行充电的便携充电器,随着市场上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不合格移动电源流入市场内部,这种不合格的移动电源,随着使用时间,会导致移动电源的存储功率不足,进而影响移动电源的电压与电流强度,无法良好的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而目前市场上的检测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因为检测装置的连接线较短或者是较长,导致检测装置使用极其不便,因此,发明一种自动识别型移动电源电流检测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自动识别型移动电源电流检测装置,能够解决检测装置的连接线较短或者是较长,导致检测装置使用极其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识别型移动电源电流检测装置,包括固定盒和收纳机构,固定盒顶部外壁固定安装有电池盒,电池盒的顶部呈开口设置,电池盒的内部设置有两个蓄电池,收纳机构设置于电池盒上,电池盒的一侧设置有负极线,电池盒的另一侧设置有正极线,收纳机构能够对负极线和正极线进行收纳与支出。
优选的,所述电池盒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负极片,电池盒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正极片,负极片的一侧与负极线的一端固定安装,正极片的一侧与正极线的一端固定安装。
优选的,所述负极片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铜推簧,两个蓄电池与电池盒的内壁相接触,一个蓄电池与正极片的另一侧相接触,另一个蓄电池与铜推簧的一端固定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收纳机构包括活动管道、转动轴、旋钮、齿轮A和齿轮B,活动管道转动安装于固定盒的两侧,转动轴转动安装于固定盒的一侧,旋钮固定安装于转动轴的一端,齿轮A固定安装于转动轴的外壁,齿轮B固定安装于活动管道的外壁,齿轮B与齿轮A相啮合,能够对负极线和正极线进行收卷与支出,可以调节负极线和正极线通过开孔的延伸长度,快速的使负极线和正极线通过电极夹与移动电源的正负极进行连接,方便判断移动电源的恒定电压与电流值是否在合格的范围内。
优选的,所述固定盒的底部开设有开孔,负极线和正极线均固定安装于活动管道的前侧,负极线和正极线的另一端均贯穿开孔并固定安装有电极夹,负极线和正极线均缠绕于活动管道的外壁。
优选的,所述固定盒和电池盒的前后侧外壁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架,能够将固定盒和电池盒卡扣与检测人员的腰带上,方便对该电流检测装置进行携带,而且在检测的过程中无需手持该电流检测装置,解放工作人员的双手,方便工作人员通过双手将电极夹与移动电源的正负极进行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自动识别型移动电源电流检测装置,通过固定盒、活动管道、转动轴、旋钮、齿轮A和齿轮B的配合使用,能够对负极线和正极线进行收卷与支出,可以调节负极线和正极线通过开孔的延伸长度,快速的使负极线和正极线通过电极夹与移动电源的正负极进行连接,方便判断移动电源的恒定电压与电流值是否在合格的范围内,通过固定架,能够将固定盒和电池盒卡扣与检测人员的腰带上,方便对该电流检测装置进行携带,而且在检测的过程中无需手持该电流检测装置,解放工作人员的双手,方便工作人员通过双手将电极夹与移动电源的正负极进行连接。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软格科技有限公司;重庆能研理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软格科技有限公司;重庆能研理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5155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加热炉
- 下一篇:一种烟气在线监测污染源采集分析伴热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