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力系统耳科磨钻有效
申请号: | 202221674176.1 | 申请日: | 2022-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87393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何成东;岳欣;莫福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邦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11/20 | 分类号: | A61F1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华智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0 | 代理人: | 吕春艳 |
地址: | 225316 江苏省泰州市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 系统 耳科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系统耳科磨钻,包括磨钻组件和夹具,磨钻组件包括外鞘管、护鞘及内鞘管,外鞘管的前端与护鞘连接,外鞘管外部设置有缠绕线,缠绕线靠近外鞘管后端处设置有压紧盖;内鞘管同轴设置于外鞘管内部,内鞘管的前端伸出护鞘并焊接有球形磨钻头;夹具一端连接内鞘管,夹具的另一端与动力系统手柄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系统耳科磨钻,在进行耳内骨组织打磨等相关手术时,通过刀杆绕线的方式,对手术过程外鞘管进行降温缓冲,有利于降低外鞘管对耳部周围组织潜在的烫伤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动力系统耳科磨钻。
背景技术
在外科手术中进行骨组织磨削操作时,传统的手动磨头效率低,不便观察手术位置,且力度不好控制,使得手术位置周围韧性较差的骨组织不易切除,还容易对周围韧性较好的软组织造成损伤,尤其是对骨组织附近的软组织造成伤害,还可能影响手术位置的恢复。同时在进行耳内骨组织打磨等相关手术时,由于磨钻在高速转动过程中,刀杆发热,即使在生理盐水环境下,对于耳部神经密集的组织,以及复杂的腔道内,刀杆仍然会对脆弱组织产生热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系统耳科磨钻,可以对手术过程外鞘管进行降温缓冲,降低外鞘管对耳部周围组织潜在的烫伤风险。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动力系统耳科磨钻,包括磨钻组件和夹具,磨钻组件包括外鞘管、护鞘及内鞘管,外鞘管的前端与护鞘连接,外鞘管外部设置有缠绕线,缠绕线靠近外鞘管后端处设置有压紧盖;内鞘管同轴设置于外鞘管内部,内鞘管的前端伸出护鞘并焊接有球形磨钻头;夹具一端连接内鞘管,夹具的另一端与动力系统手柄连接。
进一步地,内鞘管的后端伸出外鞘管,并于靠近外鞘管后端处固定有六边形卡台,夹具内部设置有带六边形卡槽的联轴器,联轴器的另一端与动力系统手柄连接,六边形卡台固定连接夹具与内鞘管。
进一步地,护鞘的结构为内凹锥形,可有效增加手术视野,护鞘包括开口A和开口B,开口A与外鞘管连接,开口B靠近球型磨钻头,开口A的直径大于开口B的直径。
进一步地,缠绕线的材质为尼龙或涤纶材质,用于内鞘管转动时摩擦生热的缓冲,降低外鞘管带来的热损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系统耳科磨钻,通过外鞘管绕线的方式,对手术过程外鞘管进行降温缓冲,有利于降低刀杆对耳部周围组织潜在的烫伤风险。
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系统耳科磨钻,通过护鞘的内凹锥形设计,可进一步释放手术视野空间,方便手术的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磨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磨钻组件前端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磨钻组件后端与夹具连接图;
其中,1-磨钻组件,2-夹具,3-外鞘管,4-护鞘,5-内鞘管,6-缠绕线,7-压紧盖,8-球形磨钻头,9-六边形卡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动力系统耳科磨钻,包括依次连接的磨钻组件1及夹具2。
其中,如图2所示,磨钻组件1包含外鞘管3、护鞘4及内鞘管5。外鞘管3前端与护鞘4相连,外护鞘3与鞘管4之间设置有缠绕线6,缠绕线6靠近外鞘管3后端处设置有压紧盖7,用于固定缠绕线6。其中缠绕线6靠近护鞘4的一端打胶固定,靠近压紧盖7的一端依靠压紧盖7压紧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邦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邦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6741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卷带收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定位精准的手机贴膜器以及贴膜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