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21707738.8 | 申请日: | 202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79002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戴明明;王俊;黄志伟;马鑫龙;邹文龙;沈强;游咏;余辉;高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深燃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16/00 | 分类号: | F25D16/00;F25D2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68 | 代理人: | 温宏梅 |
地址: | 518048 广东***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一种蓄冷系统,其包括蓄冰槽;多个换热管束,沿蓄冰槽的长度方向并列排布于蓄冰槽内;换热管束上套设有至少两个支撑单元;支撑单元包括沿蓄冰槽的宽度方向排布的两个支撑板;每个支撑板均与蓄冰槽的底部相贴合,且每个支撑板的顶部均高于蓄冰槽内水位;每个支撑板上均设置有多个过水口,多个过水口位于支撑板的同一侧;支撑单元中,一个支撑板对应的过水口位于换热管束的下方,另一个支撑板对应的过水口位于换热管束的上方,水流经过支撑板时,只能从支撑板的顶部或者底部通过,水流经过多次折流后流经换热管束,增加了水与换热管束之间的换热面积,提供了对蓄冰槽内水流的扰流动力,达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蓄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冷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冰蓄冷系统为蓄冰槽+蓄冰盘管组成。多个蓄冰盘管按照一定排列顺序放置在蓄冰槽内,盘管通过集管连接到母管,母管再接到制冷机上。当蓄冷系统进行放冷遇到用户侧冷负荷较大的情况时,由于蓄冰槽内水流速度一定,导致蓄冰槽内水温不均匀,进而造成蓄冰槽内水与蓄冰盘管之间的换热效率不足以提供用户侧的大负荷用冷,蓄冷系统的工作效率低下。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蓄冷系统,旨在提升工作效率。
本申请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蓄冷系统,其包括蓄冰槽,其还包括:
多个换热管束,沿所述蓄冰槽的长度方向并列排布于所述蓄冰槽内;
所述换热管束上套设有至少两个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沿所述蓄冰槽的宽度方向排布的两个支撑板;每个支撑板均与所述蓄冰槽的底部相贴合,且每个支撑板的顶部均高于所述蓄冰槽内水位;每个支撑板上均设置有多个过水口,多个过水口位于支撑板的同一侧;所述支撑单元中,一个支撑板对应的过水口位于所述换热管束的下方,另一个支撑板对应的过水口位于所述换热管束的上方。
所述蓄冷系统,其中,相邻两个蓄冷单元上布置的支撑单元一一对应;相对应的两个支撑单元中,过水口位于所述换热管束的上方的支撑板沿一条直线排列,并相互贴合;过水口位于所述换热管束的下方的支撑板沿一条直线排列,并相互贴合。
所述蓄冷系统,其中,沿所述蓄冰槽的长度方向排布于最外侧的支撑板,分别与所述蓄冰槽的长度方向的两个侧壁相贴合。
所述蓄冷系统,其中,所述换热管束上所有支撑单元中支撑板的排列顺序相同。
所述蓄冷系统,其还包括:
制冷机;
所述换热管束的两端均连通有集水室,其中一个集水室与所述制冷机的出液口连通,另一个集水室与所述制冷机的回液口连通。
所述蓄冷系统,其中,其还包括:
供液母管,所述供液母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出液口和对应所述出液口的集水室连通;
回液母管,所述回液母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回液口和对应所述回液口的集水室连通。
所述蓄冷系统,其还包括:
用户侧;
用户侧进水管道;
用户侧出水管道;
所述蓄冰槽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低于所述进水口;所述用户侧进水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出水口连通,另一端与与用户侧连通;所述用户侧出水管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另一端与用户侧连通。
所述蓄冷系统,其中,所述支撑单元中两个支撑板之间间隔 200mm~3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深燃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深燃清洁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7077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