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缸垫热疲劳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1845523.2 | 申请日: | 2022-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78193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田长鑫;张智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长鑫密封产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N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5200 山东省烟***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缸 疲劳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气缸垫热疲劳检测装置,包括可编程控制器、喷淋控制系统、气体增压泵和加热丝;所述可编程控制器与喷淋控制系统、气体增压泵和加热丝相连,所述可编程控制器连接压力检测器和温度检测器,所述压力检测器位于气缸上方侧壁,所述温度检测器位于气缸垫外侧;所述喷淋控制系统位于气缸垫上方的气缸盖内,所述喷淋控制系统一侧设有泄压阀联通气缸和外界,所述泄压阀与可编程控制器连接;所述气体增压泵连接着止逆阀和加压管,所述加压管开口位于气缸垫下方的气缸内;所述加热丝分别位于气缸盖和气缸体内,所述加热丝分别位于气缸垫上方和下方,所述加热丝与气缸垫长径平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密封垫片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缸垫热疲劳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气缸垫,又叫气缸衬垫,位于气缸盖与气缸体之间,其功用是填补气缸体和气缸盖之间的微观孔隙,保证结合面处有良好的密封性,进而保证燃烧室的密封,防止气缸漏气和水套漏水,气缸垫承受拧紧气缸盖螺栓时造成的压力,并受到气缸内燃烧气体高温、高压的作用以及机油和冷却液的腐蚀,气缸垫的密封好坏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因此,新的发动机在开发阶段,会将整机上台架做冷热冲击试验来验证气缸盖的热疲劳性能是否满足要求,但热冷冲击台架试验周期长,且费用高。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检测气缸垫热疲劳性能的实验装置,仅有一种适用于铸铁材料热疲劳实验装置,其基本原理是用一段中部有较小圆弧段的圆柱体作为实验样品,两端通以时间为函数的电流,两端固定并与压力传感器相连,检测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拉压应力,经过一定的热力循环次数后实验样品表面产生裂纹,但是实验中采用的冷却方式为自然冷却,与现实中的液体冷却不相同,同时也缺少高压影响因素,与发动机气缸垫实际工况相差还是甚远。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发动机气缸垫热疲劳检测实验装置”申请号201320257628.0,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气缸垫热疲劳检测实验装置对检测条件进行了真实模拟,提供了喷淋冷却和电加热,但仍缺少高压条件模拟,不足以反应气缸垫真实热疲劳情况。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发动机气缸盖快速热疲劳试验装置”申请号201721696086.1,采用循环水冷却,降温方式与实际工况存在差异,同时也存在缺少高压条件,也不足以反应气缸垫真实热疲劳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出了一种气缸垫热疲劳检测装置,具有设计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气缸垫工况更接近真实情况,检测结果更准确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缸垫热疲劳检测装置,包括可编程控制器、喷淋控制系统、气体增压泵和加热丝;所述可编程控制器与喷淋控制系统、气体增压泵和加热丝相连,所述可编程控制器连接压力检测器和温度检测器,所述压力检测器位于气缸上方侧壁,所述温度检测器位于气缸垫外侧;所述喷淋控制系统位于气缸垫上方的气缸盖内,所述喷淋控制系统一侧设有泄压阀联通气缸和外界,所述泄压阀与可编程控制器连接;所述气体增压泵连接着止逆阀和加压管,所述加压管开口位于气缸垫下方的气缸内;所述加热丝分别位于气缸盖和气缸体内,所述加热丝分别位于气缸垫上方和下方,所述加热丝与气缸垫长径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气缸盖下方设有气缸体,所述气缸盖和气缸体之间可以上紧固定,所述气缸盖和气缸体之间设有气缸垫。
进一步地,所述气缸体底部为密封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气缸底部设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与气缸体外部的排液阀相连,所述排液阀与可编程控制器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实验成本低,检测周期短;第二,模拟了发动机实际的工作状态,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长鑫密封产品有限公司,未经烟台长鑫密封产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8455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