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驱动微电极及微针有效
申请号: | 202221895539.4 | 申请日: | 2022-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800974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黄立;黄晟;童贝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293 | 分类号: | A61B5/293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吴静 |
地址: | 430075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大道999***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微电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脑机接口神经微电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驱动微电极,包括体电极,所述体电极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光致伸缩层,所述光致伸缩层为能在一定波长入射光的照射下发生变形的结构层。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微针,包括至少一个微针体,至少部分微针体采用如上所述的光驱动微电极。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体电极的表面上设置光致伸缩层,当给该光致伸缩层施加一定波长的入射光时,光致伸缩层会产生长度方向上的伸缩变形,该伸缩变形产生的应力将传递给体电极,使微针的针尖发生转向;通过改变入射光强度的大小可以精确调节微针变形的程度,从而精确控制微针的针尖转向,保证能够有效避开大血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脑机接口神经微电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驱动微电极及微针。
背景技术
在神经接口系统中,通过电极采集脑信号,其中电极包括侵入式和非侵入式等形式,侵入式电极采集的脑信号更为准确、可靠性更高。
目前侵入式微针结构多数为单一类型电极,如硬针结构的密西根电极、犹他电极等,软针结构的聚酰亚胺电极等。对于目前比较流行的密西根电极或犹他电极,其电极的个数越来越多,微针排布也越来越密,由于无法控制微针的针尖发生转向,因此在植入组织过程中难免会对血管造成破坏,而且如果无法避开大血管,其影响将是致命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驱动微电极及微针,在一定波长的入射光作用下,光致伸缩层会发生伸缩变形并将应力传递给体电极,使微针的针尖发生转向,从而达到避开大血管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光驱动微电极,包括体电极,所述体电极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光致伸缩层,所述光致伸缩层为能在一定波长入射光的照射下发生变形的结构层。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光致伸缩层采用光致伸缩材料制作而成。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光致伸缩层与所述体电极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体电极采用硬质体电极,所述光致伸缩层设置于所述硬质体电极的表面上。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体电极采用软质体电极与硬质体电极的复合结构,所述光致伸缩层设置于所述软质体电极的表面上。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体电极的两个表面均设有所述光致伸缩层。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光致伸缩层呈条形片状,并沿所述体电极的长度方向延伸。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光致伸缩层的一端靠近所述体电极的头部。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体电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电极触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微针,包括至少一个微针体,至少部分微针体采用如上所述的光驱动微电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体电极的表面上设置光致伸缩层,当给该光致伸缩层施加一定波长的入射光(紫外光、可见光)时,光致伸缩层会产生长度方向上的伸缩变形,该伸缩变形产生的应力将传递给体电极,使微针的针尖发生转向;通过改变入射光强度的大小可以精确调节微针变形的程度,从而精确控制微针的针尖转向,保证能够有效避开大血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驱动微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8955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气体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双头旋转式螺纹连接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