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浸润良好的热复合叠芯半成品结构及成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21943680.7 | 申请日: | 2022-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80049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峰;赵伟;石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5 | 分类号: | H01M10/0585;H01M10/0525;H01M4/13;H01M10/42;H01M10/04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周静 |
地址: | 23001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浸润 良好 复合 半成品 结构 成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浸润良好的热复合叠芯半成品结构及成品结构,该热复合叠芯半成品结构包括多个交替堆叠的正极片和负极片,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通过隔膜隔开;正极片和负极片的侧面均涂覆有造孔剂涂层。本实用新型在叠芯半成品制备过程中通过在正/负极片表面喷涂造孔剂以形成造孔剂涂层,在隔膜与正/负极片组装成为电芯后通过加热烘烤使造孔剂完全分解为气体逸出,从而在隔膜与正/负极片间形成间隙,极大提升电芯的吸液性能,改善产品的浸润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复合叠芯成品结构的电解液吸收量提高5%~8%,注液后电芯静置时间可缩短30%~40%,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结构及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浸润良好的热复合叠芯半成品结构及成品结构。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依靠Li+往返运动,实现电能的存储和释放的储能装置,广泛应用于3c数码和新能源汽车中,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工作温度范围大、生产制造污染底等优点。随着汽车电动化的逐渐普及,对锂离子电池提高能量密度和降低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
叠片即是将制作好的极片和隔膜依次堆叠在一起形成叠芯的过程,在锂电池生产制造过程中,叠片是提高产能、降低成本的一大瓶颈工序。热复合叠片方式是一种新型的叠片方式,大大提高了叠片的效率,但是在极片与涂胶隔膜的加热复合过程中,极片与隔膜间的间隙小造成电解液吸收速率低或电解液难以浸润极片,在注液后需要更长的搁置时间和更高的环境温度,不仅提高了生产成本和制造周期,且影响电芯的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浸润良好的热复合叠芯半成品结构及成品结构,在半成品结构中,通过在正极片和负极片的表面涂覆形成造孔剂涂层,最后在形成成品过程中,通过加热烘烤使造孔剂完全分解为气体逸出,从而在正极片和隔膜之间以及负极片和隔膜之间引入间隙,为电解液的浸润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提高电芯的吸液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热复合叠芯半成品结构,包括多个交替堆叠的正极片和负极片,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通过隔膜隔开;正极片和负极片的侧面均涂覆有造孔剂涂层;热复合叠芯半成品结构的最底层和最顶层均为隔膜;隔膜为水系涂胶隔膜或油系涂胶隔膜。进一步的,造孔剂涂层的厚度为0.5~3μm;造孔剂涂层的原料可以为草酸铵干粉或其它类似造孔剂,这些造孔剂受热会完全分解为气态小分子从而排出,最终在正极片和隔膜之间、负极片和隔膜之间形成间隙。更进一步的,正极片的层数为2~60层;负极片的层数比正极片的层数多一层。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热复合叠芯成品结构,该热复合叠芯成品结构包括多个交替堆叠的正极片和负极片,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通过隔膜隔开;热复合叠芯成品结构的最底层和最顶层均为隔膜;隔膜为水系涂胶隔膜或油系涂胶隔膜。正极片和隔膜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的宽度为0.5~3μm;负极片和隔膜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的宽度为0.5~3μm。优选的,正极片的层数为2~60层,负极片的层数比正极片的层数多一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采用热复合叠片工艺的隔膜与正/负极片之间的间隙小,导致电解液浸润速率低、浸润差;本实用新型在叠芯半成品制备过程中通过在正/负极片表面喷涂造孔剂以形成造孔剂涂层,在隔膜与正/负极片组装成为电芯后通过加热烘烤使造孔剂完全分解为气体逸出,从而在隔膜与正/负极片间形成间隙,极大提升电芯的吸液性能,改善产品的浸润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复合叠芯成品结构的电解液吸收量提高5%~8%,注液后电芯静置时间可缩短30%~40%,能过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复合叠芯半成品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复合叠芯成品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正极片,2-负极片,3-隔膜,4-造孔剂涂层,5-第一间隙,6-第二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9436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用复合光路的散热结构
- 下一篇:直饮净水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