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撞梁、防撞梁连接结构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222009664.7 | 申请日: | 2022-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86165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娟;齐延乐;高业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罗克维尔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诺创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8 | 代理人: | 袁玫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撞梁 连接 结构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撞梁、防撞梁连接结构及车辆,包括上防撞梁和处于所述上防撞梁下方的下防撞梁,所述下防撞梁与所述上防撞梁之间连接有防撞梁连接板。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防撞梁、防撞梁连接结构及车辆,防撞梁采用上防撞梁和下防撞梁的双防撞梁结构,纵梁采用上纵梁和下纵梁的双纵梁结构,增加了承载受力的面积,下防撞梁辅助上防撞梁承担碰撞力,可有效避免碰撞时防撞梁折弯失效;下纵梁辅助上纵梁承担碰撞力,抗弯能力强,提升了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防撞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撞梁、防撞梁连接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防撞梁安装在车体的纵梁前端,其为汽车的碰撞提供安全防护作用。
现有的防撞梁都采用单防撞梁结构,其面积小,导致防护区域小。在碰撞时,由于单防撞梁的承载受力的面积小,容易出现折弯失效的情况。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新型的防撞梁、防撞梁连接结构及车辆成为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防撞梁、防撞梁连接结构及车辆,该防撞梁采用双防撞梁设计,增加了承载受力的面积,增加了力的传递路径,可有效避免碰撞时防撞梁折弯失效。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防撞梁,包括上防撞梁和处于所述上防撞梁下方的下防撞梁,所述下防撞梁与所述上防撞梁之间连接有防撞梁连接板。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上防撞梁包括上防撞梁前板、上防撞梁后板和连接在所述上防撞梁前板与所述上防撞梁后板之间的上防撞梁侧板;
所述上防撞梁前板、所述上防撞梁侧板及所述上防撞梁后板之间围成有上防撞梁空腔。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下防撞梁包括下防撞梁前板、下防撞梁后板和连接在所述下防撞梁前板与所述下防撞梁后板之间的下防撞梁侧板;
所述下防撞梁前板、所述下防撞梁侧板及所述下防撞梁后板之间围成有下防撞梁空腔。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在沿着前后方向上,所述下防撞梁的前侧表面处于所述上防撞梁的前侧表面的后方预设距离。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防撞梁连接结构,包括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防撞梁和与所述防撞梁连接的两根纵梁;
所述纵梁包括上纵梁和处于所述上纵梁下方的下纵梁,所述下纵梁与所述上纵梁之间连接有纵梁连接件;
两根所述上纵梁分别与所述上防撞梁连接,两根所述下纵梁分别与所述下防撞梁连接。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纵梁的前端处于所述上防撞梁的端部的内侧;
所述上纵梁的前端的外侧与所述上防撞梁的端部之间连接有外侧支撑结构。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外侧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两块连接呈L形的第一支架板,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两块连接呈L形的第二支架板;
所述第一支架的一块所述第一支架板与所述上纵梁连接,另一块所述第一支架板与所述上防撞梁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的两块所述第二支架板对应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一支架板上。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纵梁的前端的内侧与所述上防撞梁之间连接有内侧支撑结构。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内侧支撑结构包括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包括连接呈L形的两块第三支架板;
所述第三支架的一块所述第三支架板与所述上纵梁连接,另一块所述第三支架板与所述上防撞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罗克维尔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罗克维尔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0096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