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小豆连续式自动沉淀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2222313107.4 | 申请日: | 2022-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83063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发明(设计)人: | 凌国廷;姜思磊;陈洪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中和食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B01D2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棘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0 | 代理人: | 耿梁 |
地址: | 2612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小豆 连续 自动 沉淀 分离器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红小豆连续式自动沉淀分离器,涉及沉淀分离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分离罐体,分离罐体内固定安装有缓冲罐体,缓冲罐体内部形成第一沉淀腔,缓冲罐体外壁与分离罐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二沉淀腔,第一沉淀腔的下端与第二沉淀腔相连通,缓冲罐体上端的侧壁上设有溢流口,溢流口的高度高于分离罐体的顶部,分离罐体的顶部设有溢流堰,溢流堰底壁的高度低于分离罐体的顶部,分离罐体的底部安装有沉淀出管,缓冲罐体内固定安装有进料筒,进料筒的下方设置有导流锥,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立式的沉淀分离罐体,不仅实现了对红小豆的连续式自动沉淀,提高了红小豆的沉淀效率和沉淀效果,而且还减小了红小豆沙生产的场地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淀分离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红小豆连续式自动沉淀分离器。
背景技术
由红小豆制作豆沙时,首先将优质红小豆进行反复多次的清洗和烘干,对烘干后的红小豆进行粉碎处理,然后将粉碎后的红小豆粉进行浸泡处理后,将红小豆粉连同浸泡的水一起进行蒸煮,之后将蒸煮后的红小豆进行沉淀,去除上清液,最后对得到的红小豆沉淀进行压滤即可得到红小豆沙。
目前,最常用的红小豆沉淀方法是静置沉降法,将红小豆粉与蒸煮水一起通入到沉淀池内进行静置自然沉淀,沉淀完成后将上层清液和下层的红小豆沉淀分别抽出沉淀池,该沉淀方法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该方法需要将蒸煮后的红小豆全部倒入到沉淀池内才能进行沉淀,沉淀的效率非常慢;同时在抽取清液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因抽力过大而将红小豆抽走的情况,影响了红小豆沉淀的效果;而且该方法中沉淀池的占地面积非常大,增加了红小豆沙生产的场地成本。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红小豆连续式自动沉淀分离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红小豆连续式自动沉淀分离器,采用了立式的沉淀分离罐体,不仅实现了对红小豆的连续式自动沉淀,提高了红小豆的沉淀效率和沉淀效果,而且还减小了红小豆沙生产的场地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红小豆连续式自动沉淀分离器,包括分离罐体,所述分离罐体内固定安装有一缓冲罐体,所述缓冲罐体内部形成第一沉淀腔,所述缓冲罐体外壁与所述分离罐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二沉淀腔,所述第一沉淀腔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沉淀腔相连通,所述缓冲罐体上端的侧壁上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高度高于所述分离罐体的顶部,所述分离罐体的顶部设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底壁的高度低于所述分离罐体的顶部,所述分离罐体和缓冲罐体的底部共同连接有一沉淀出管;
所述缓冲罐体内固定安装有一进料筒,所述进料筒的上端伸出所述缓冲罐体的顶部,所述进料筒的下方设置有一导流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料筒的下端部安装有一喇叭状筒体,所述喇叭状筒体设置于所述导流锥的上方。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分离罐体的外壁上安装有一检修平台,所述检修平台包括呈环形设置的平台框架,所述平台框架呈环形设置于所述分离罐体的外侧,所述平台框架的外壁上固定有竖向设置的平台护栏。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平台框架上铺设有扁豆花纹板。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分离罐体下端的侧壁上安装有一视镜。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中和食品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中和食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3131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大母卷转动的治具
- 下一篇:一种用于锂电池PACK包装的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