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高江滩沙地造林成活率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2485567.5 | 申请日: | 2022-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8278147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谢天怡;徐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9/00 | 分类号: | A01G29/00;E03B3/02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杜瑶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江滩 沙地 造林 成活率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高江滩沙地造林成活率的装置,涉及森林培育装置领域,包括底座和位于底座上端的水桶,所述底座和水桶一体化设计,所述水桶的一侧设有用于树木主杆穿过的凹形开口,所述凹形开口由水桶的轴线处延伸至水桶的外表面,所述水桶的顶端设有集水斗,所述集水斗的底端设有连通水桶内部的漏水孔,所述底座与集水斗上均设有与凹形开口匹配的缺口。本发明通过集水斗将雨水引入水桶中,或通过江水上涨将水灌入桶中,通过渗水捻缓慢向根系供水保湿,实现截留天然多余水,在干旱缺水时节水灌溉的目的;安装拆卸方便,待苗木根系恢复一定的生长时即可拆卸他用,多功能、便携、低成本,可多次重复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森林培育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提高江滩沙地造林成活率的装置。
背景技术
江滩沙地造林是长江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长江防护林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纳污染、固碳释氧、提供木材等功能。江滩一般丰水期时常常被淹,选择的树种一般是落羽杉、中山杉、池杉、柳树、杨树等耐水湿树种,但江滩逢枯水期干旱,沙土不保水,“水退即旱”,植物相较其他区域更易受旱死亡。同时江滩沙地松软,江面风速大,自然条件恶劣,新栽的苗木由于根系没有及时恢复,地下不能固定,极易生长不稳,经几次风吹摇动后,苗木不断晃动,逐渐与土地形成缝隙,苗木根系就与土壤分离,不能吸收养分和水分,从而导致苗木死亡。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多江滩造林成活率不高的例子,造成大量的损失。
现有的用于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方法或装置存在的缺陷是:
一、现有的干旱地区多采用人工浇水的方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水资源利用率低,成本高。
二、现有的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的装置功能较为单一,不能满足江滩造林需要苗木固定、收集雨水或截留江水、持续给根系补水、防止苗木基部日灼或冻害等多样需求。
三、现有的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的装置,例如CN201921096274.X公开的一种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根部灌溉装置,其设计复杂、过于笨重,只能适用于硬实的土地上,并不适用江滩沙地,且现有的节水装置和支撑装置是分开配置的,没有实现一体化设计、便携、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的原则。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江滩沙地造林成活率的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提高江滩沙地造林成活率的装置,包括底座和位于底座上端的水桶,所述底座和水桶一体化设计;
所述水桶的底端设有两组渗水孔,渗水孔用于给苗木根系供水,所述水桶的一侧设有用于树木主杆穿过的凹形开口,所述凹形开口由水桶的轴线处延伸至水桶的外表面,所述水桶的顶端设有集水斗,所述集水斗的底端设有连通水桶内部的漏水孔,所述漏水孔上设有滤网,防止在江水退水时,杂物进入水桶内;
所述底座与集水斗上均设有与凹形开口匹配的缺口,所述底座上的缺口为平缺口,所述凹形开口的上方设有与集水斗相匹配的缺口挡板,与漏水孔形成入口,便于集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水桶内沿轴向处设有与凹形开口贴合的多孔陶土层,多孔陶土层具有一定的重量,在江水上涨时,可以避免装置随着江水一起上涨,同时多孔陶土层具有蓄水的作用,在退水后,多孔陶土层内部蓄的水蒸发速度会相比较水桶内的水缓慢,因此可以达到减缓存水蒸发的目的,多孔陶土层与漏水孔之间设有间距,且所述孔陶土层的上端设有对称的两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上套设有与漏水孔相匹配的浮标,水桶的水满后,浮标随之上浮堵住漏水孔,防止进一步进水,同时也防止小鱼小虾进入到水桶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浮标呈U状,浮标的上端圆弧段设有与集水斗的漏水孔倾斜度相匹配的斜面槽,浮标的上端水平段设有与限位柱相匹配的柱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渗水孔内设有渗水捻,所述渗水捻采用棉纱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4855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