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2511100.3 | 申请日: | 2022-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793414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振华;杨子钰;梅祥;汤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31 | 分类号: | H01M50/531;H01M50/593;H01M50/147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6 | 代理人: | 李天凤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单体 用电 装置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具有容纳腔;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及负极耳,主体部具有第一边缘及第二边缘,主体部具有隔离膜,负极耳突设于第一边缘,负极耳具有负极连接部及负极弯折部,负极连接部连接于第一边缘与负极弯折部之间;端盖组件包括第一绝缘件及端盖,第一绝缘件具有绝缘主体;负极转接件位于负极弯折部与绝缘主体之间;X满足条件:A+0.5B+C≤X≤A+B+C+D;X为容纳腔用于容纳绝缘主体、负极转接件及负极耳空间长度,A为负极弯折部厚度,B为绝缘主体厚度,C为负极转接件的厚度,D为隔离膜分别突出第一边缘及第二边缘长度之和。本申请中提供的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安全性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动车辆由于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动车辆而言,电池技术又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电池包括电池单体,电池单体内部设有电极组件,若电池单体内容纳电极组件的空间过大,则在转运的过程中,电极组件有可能发生晃动并致使电极组件的极耳撕裂,进而导致电池的安全性能降低;若电池单体内容纳电极组件的空间过小,则容易导致电极组件的极耳过压并插入至电极组件的主体部内,并致使电极组件内部短路,进而也将导致电池的安全性能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能够缓解电池单体内部空间过大或者过小而导致电池的安全性能降低的问题,从而能够提升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安全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单体包括:
壳体,沿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具有开口,且其内部具有容纳腔;
电极组件,设于容纳腔内,且包括主体部及负极耳,主体部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边缘及第二边缘,且主体部具有隔离膜,负极耳沿第一方向并朝向开口一侧突设于第一边缘,且负极耳具有负极连接部及相对负极连接部弯折的负极弯折部,负极连接部连接于第一边缘与负极弯折部之间;
端盖组件,包括第一绝缘件及端盖,端盖盖设于开口处,第一绝缘件位于容纳腔内,并具有绝缘主体;
负极转接件,设于容纳腔内,并位于负极弯折部与绝缘主体之间;
其中,X满足条件:A+0.5B+C≤X≤A+B+C+D;
X为容纳腔在第一方向上用于容纳绝缘主体、负极转接件及负极耳的空间的长度,A为负极弯折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B为绝缘主体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C为负极转接件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D为隔离膜在第一方向上分别突出第一边缘及第二边缘的长度之和。
通过设置A+0.5B+C≤X≤A+B+C+D,当电极组件及负极转接件设于容纳腔内,且端盖组件盖设于开口时,在第一方向上,第一绝缘件、负极转接件及负极耳能够较好的填充该空间。进而,电极组件、负极转接件及第一绝缘件能够较好的填充容纳腔内的空间,以避免容纳腔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过大或者过小。因此,既可防止电极组件在转运的过程中相对壳体晃动而导致负极耳和/或正极耳撕裂,且还可避免负极耳和/或正极耳过压而插入至电极组件的主体部内而导致电极组件内部短路,从而能够提升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安全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负极弯折部包括N个负极耳片,N个负极耳片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每个负极耳片的厚度为K,A满足条件:A=NK。
负极耳片的厚度是固定的,负极耳片的层数也是固定的,根据公式A=NK,可以较为精准地计算得到A值,从而也能够较为准确地设计容纳腔在第一方向上用于容纳第一绝缘件、负极转接件及负极耳的空间的长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绝缘主体上开设有凹部,负极转接件至少部分伸入至凹部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5111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