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迎水面地下室外墙渗透修复的双液注浆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222725237.9 | 申请日: | 202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8795279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贾博勋;鲁鹏;韩素强;李之武;王新浩;华玉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27/90 | 分类号: | B01F27/9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王超 |
地址: | 10007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水面 地下室 外墙 渗透 修复 双液注浆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迎水面地下室外墙渗透修复的双液注浆设备,其包括包括高压进液装置,高压进液装置包括由壳体围成的混液腔、第一液体传输管、第二液体传输管、混合浆液输出管和混匀装置;第一液体传输管、第二液体传输管和混合浆液输出管均连通混液腔;第一液体传输管和,第二液体传输管上分别安装液泵上;混匀装置的搅拌拨片设置在混液腔内。上述实施例的双液注浆设备由于在设置了混匀装置,通过混液腔内的搅拌拨片对经由第一液体传输管和第二液体传输管导入的浆液进行搅拌混匀,进而高压的混合液由混合浆液输出管输出。经过充分混匀的浆液在注入土体后能够更加充分的进行反应,从而提高渗透修复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件数地下室外墙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迎水面地下室外墙渗透修复的双液注浆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建筑工程设计有地下室,其迎水面采用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作为防水层的做法较为普遍,防水层施工完成受后续施工影响破坏及土壤、地下水、植物根系等侵蚀、老化后不可避免会发生破损、开裂从而造成地下室渗漏。
发生渗漏后,为保证地下室正常使用必须对渗漏点进行修复堵漏,首先在较大渗水点处用冲击钻打穿建筑结构混凝土层及防水层,插入高压注浆管,通过双液注浆设备的高压注浆管向地下室外墙迎水面防水层之外的土体内注入双液浆(水玻璃与氯化钙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液),两种溶液反应生成硅胶和硅酸钙凝胶起到胶结和填充孔隙作用,使外侧土体形成高强度的胶凝体,在迎水面防水层外施加一个反作用压力,利用SBS沥青胎体的延展性及自愈性,当反压力达到一定值时,迫使防水层紧密贴合在迎水面结构上,阻止积水在建筑结构混凝土层与防水层之间的夹层间流窜。待迎水面防水层外土体与双液浆反应形成的胶凝体充分固化后,其反向压力稳定,撤出注浆管,对注浆孔内填充微膨胀高强防水砂浆并高压泵注聚氨酯发泡堵漏剂填补细微孔隙达到堵漏止水目的。
双液注浆设备是上述修复方法中所需使用的管件设备,由于现有设备的双液注浆设备仅具备液体泵送功能,水玻璃与氯化钙溶液在需要在注射到渗漏点后自行混合,存在混合效果差,反应不充分的问题,影响修复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迎水面地下室外墙渗透修复的双液注浆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迎水面地下室外墙渗透修复的双液注浆设备,其包括高压进液装置,所述高压进液装置包括由壳体围成的混液腔、第一液体传输管、第二液体传输管、混合浆液输出管和混匀装置;所述第一液体传输管的一端连通所述混液腔,所述第二液体传输管的一端连通所述混液腔,所述混合浆液输出管的一端连通所述混液腔;所述第一液体传输管上安装第一液泵,所述第二液体传输管上安装第二液泵;所述混匀装置的搅拌拨片设置在所述混液腔内,用于充分搅拌进入到所述混液腔内的渗透修复浆液。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用于迎水面地下室外墙渗透修复的双液注浆设备,进一步地,所述混匀装置还包括驱动装置和转轴,所述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部连接所述转轴,所述搅拌拨片安装在所述转轴上。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用于迎水面地下室外墙渗透修复的双液注浆设备,进一步地,所述搅拌拨片的数量大于等于三个,所述搅拌拨片呈螺旋状垂直固定在所述转轴上。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用于迎水面地下室外墙渗透修复的双液注浆设备,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液体传输管上安装第一阀门,所述第二液体传输管上安装第二阀门;在围成所述混液腔的壳体的下部设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上安装第三阀门。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用于迎水面地下室外墙渗透修复的双液注浆设备,进一步地,还包括架体和罩壳,所述高压进液装置安装在所述架体上部,所述罩壳包覆在所述高压进液装置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用于迎水面地下室外墙渗透修复的双液注浆设备,进一步地,所述架体的前端设有支撑架,所述架体的后端设有移动轮,所述支撑架和所述移动轮水平支撑所述架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7252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