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滞留型气弹簧有效
申请号: | 202222756765.0 | 申请日: | 2022-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9035413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袁思聪;余卫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气弹簧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02 | 分类号: | F16F9/02;F16F9/56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英诺创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8 | 代理人: | 倪鹏程 |
地址: | 213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滞留 弹簧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滞留型气弹簧,包括连通有杆腔和无杆腔的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内分别安装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并使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的连通和切断状态相反;通过活塞杆伸缩驱动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启闭。尾门打开时,活塞杆跟随伸出,从而驱动第一单向阀或第二单向阀打开,有杆腔和无杆腔中的气体进行转换;当尾门打开至设定位置时,有杆腔和无杆腔中的压力保持一致,从而对尾门进行支撑;此时电动杆中的电机可处于断电状态,从而降低了电机的负载。本实用新型中不仅活塞杆可以停留在任意位置,而且尾门打开时,解放了双手,简化了操作,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弹簧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滞留型气弹簧。
背景技术
汽车的尾门,一般通过电动杆驱动,实现开启或关闭。尾门打开时,为保持打开状态,电动杆需要保持开启状态,对尾门进行支撑,如此驱动电动杆的电机负载会比较大,长时间使用容易损坏。
因此,尾门上一般会安装气弹簧。当尾门打开时,气弹簧对尾门进行支撑,从而降低电机的负载。
根据需求,尾门需要具有开启任意角度的功能,因此需要气弹簧中的活塞杆能够在任意位置锁定。中国专利CN205991125U公开了一种可控式气弹簧,包括缸筒,缸筒内设置有活塞,将缸体内腔分隔为活塞前腔和活塞后腔。活塞上设置有活塞杆,活塞杆设有内腔,内腔中安装有顶杆,顶杆或活塞上的阀针连接。活塞前腔和活塞后腔通过阀针在活塞上的连接通孔相连通。顶杆带动阀针控制连接通孔的开启与封闭。推动顶杆,连接通孔打开,活塞可移动至任意位置,移动时,活塞前腔和活塞后腔进行气体转换;释放顶杆的外力,连接通孔关闭,活塞停止移动,由此实现活塞杆停留在任意位置。
上述气弹簧,在调节活塞杆的位置时,均需要通过人手对顶杆进行按压操作,不仅操作复杂,而且尾门打开前期,门缝较小,人手难以操作,电动杆还需要克服气弹簧的弹力,会增大电机的负载。再者,尾门打开过程中,无法解法双手,也就难以进行其他的操作,会降低人们的办事效率。
因此,如何克服上述缺陷,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滞留型气弹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滞留型气弹簧,包括缸体,缸体内设有连通有杆腔和无杆腔的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
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内分别安装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并使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的连通和切断状态相反;
通过活塞杆伸缩驱动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启闭。
尾门打开时,活塞杆跟随伸出,从而驱动第一单向阀或第二单向阀打开,有杆腔和无杆腔中的气体进行转换;当尾门打开至设定位置时,有杆腔和无杆腔中的压力保持一致,从而对尾门进行支撑;此时电动杆中的电机可处于断电状态,从而降低了电机的负载。本实用新型中不仅活塞杆可以停留在任意位置,而且尾门打开时,解放了双手,简化了操作,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当尾门需要打开至更大的角度或关闭时,只需要克服第一单向阀或第二单向阀的开启压力即可。
第一单向阀的启闭原理为:第一单向阀包括第一密封圈;通过活塞杆伸缩,驱动第一密封圈轴向移动,使第一气道连通或切断。其结构具体为:第一气道设有相互连接的、并构成环形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密封圈移动至第一腔体内时,第一气道切断;第一密封圈移动至第二腔体内时,第一气道连通。
在活塞上开设出单独的第一气道,结构比较复杂,不易加工,所以进一步地改进解决这一问题,具体的,活塞与缸体内壁间隙配合,其间隙并构成第一气道;活塞外壁还设有相互连接、并呈环形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与缸体内壁构成第一腔体;第二凹槽与缸体内壁构成第二腔体;第一凹槽槽底的直径小于第二凹槽槽底的直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气弹簧有限公司,未经常州气弹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7567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