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生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3246586.9 | 申请日: | 2022-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89484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孙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材(苏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32 | 分类号: | B29C70/32;B29C70/54 |
代理公司: | 苏州简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06 | 代理人: | 朱瑞华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纤维 增强 塑料制品 生产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生产装置。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生产装置,包括:底板、旋转支撑机构和布设机构;所述旋转支撑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底板上的两个旋转支撑组件,两个所述旋转支撑组件上安装有模具;所述布设机构包括安装在底板顶部的主轨道和辅助轨道,所述主轨道与所述辅助轨道顶部安装有移动平台,所述主轨道上设有驱动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生产装置通过设置底板、主轨道、辅助轨道、移动平台、驱动组件、旋转支撑机构和两个布设组件,能够从模具的两侧同时将玻璃纤维和网格布均匀缠绕在模具上,提高了玻璃纤维和网格布的布设效率,进而提高了生产销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玻璃钢顶管是一种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顶管按设计层数使用特种夹纱布间断夹砂,顶管两端的纯玻璃钢部分采用玻璃纤维织物局部增强的办法实现。玻璃钢顶管是一种给排水领域中,新开发出的管道产品,可以在不开挖地面的情况下,完成地下管道的施工安装,它能够直接穿越公路、铁道、江河、地面建筑物,由于其本身具有良好的耐腐蚀、重量轻、内壁光滑、流量大、地质条件适应性好等特性,因此,成为大中型城市管道工程中的首选管道材料。
现有的玻璃钢顶管生产装置,玻璃纤维和网格布均采用单螺旋缠绕在模具上,在生产小于400mm直径的玻璃钢顶管产品时,受限于生产装置中玻璃纤维和网格布所在平台的横向移动速度以及安全因素的限制,无法进一步提高玻璃纤维和网格布的布设效率。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生产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生产装置能够提高玻璃纤维和网格布的布设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生产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旋转支撑机构和布设机构,所述旋转支撑机构包括两个旋转支撑组件,两个所述旋转支撑组件上安装有模具,所述布设机构包括安装在底板顶部的主轨道和辅助轨道,所述主轨道与所述辅助轨道顶部安装有移动平台,所述主轨道上设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移动平台水平往复移动,移动平台的底部安装有与辅助轨道适配的轮子,移动平台沿着主轨道和辅助轨道水平移动,主轨道和辅助轨道对移动平台进行支撑,所述移动平台上设有两个布设组件,两个布设组件设于模具的两侧,两个布设组件同时从两侧将玻璃纤维和网格布均匀缠绕在模具上。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主轨道内的传动丝杆和安装在所述主轨道一侧的驱动电机,所述传动丝杆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所述传动丝杆与安装在所述移动平台底部的丝杆套连接。
优选的,所述布设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移动平台一侧的托板,所述托板的顶部安装有多个转动柱,所述转动柱上套设有玻纤卷,所述玻纤卷由单股的玻璃纤维收卷在滚筒上而成,所述移动平台的顶部安装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上开设有导向孔,玻纤卷上的玻璃纤维穿过导向孔,所述移动平台的顶部安装有储胶箱,所述储胶箱的一侧安装有抹胶管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套设有网格布卷,所述储胶箱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分别对玻璃纤维和网格布进行导向,网格布和玻璃纤维通过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变向后缠绕在模具上,模具两侧的网格布和玻璃纤维同方向(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缠绕在模具上,玻璃纤维根据位置的不同分别设于第一导向杆的上方和下方。
优选的,所述储胶箱的顶部安装有压力泵,所述压力泵用于控制储胶箱内部空气压力,以便控制储胶箱内的胶从抹胶管内顺利排出。
优选的,所述旋转支撑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底板顶部的支撑件和压紧轮,支撑件和压紧轮将模具的一端夹在中间,对模具进行支撑。
优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安装在所述底板顶部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顶部安装有两个动力轮,所述动力轮的一侧安装有动力电机,动力电机与动力轮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材(苏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国材(苏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2465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