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抗乙酸干扰的红外气体探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3546655.8 | 申请日: | 2022-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92849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郭建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尔格安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01 | 分类号: | G01N21/01;G01N21/3504;G01N21/3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张英英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酸 干扰 红外 气体 探测 装置 | ||
一种抗乙酸干扰的红外气体探测装置,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用于容纳气体的气室并分别开设有气室入口和气室出口;罩体,罩设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罩体分别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气室入口,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气室出口;红外气体传感器,用于探测所述气室中目标气体的浓度并输出第一探测信号;乙酸隔绝膜,至少覆盖进气段的横截面以限制乙酸气体进入所述气室,所述进气段用于形成连通所述气室入口和进气口的气体流通路径。通过本公开方案能够有效克服乙酸对红外气体探测装置的干扰,改善对目标气体的探测精确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气体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抗乙酸干扰的红外气体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领域,甲烷因其易燃易爆的特性一直是煤矿、石油化工等行业发生各类事故的重要隐患之一。因此,工业上会使用气体探测装置来检测工业生产环境中的甲烷气体浓度,以便及时发现甲烷泄漏情形进而进行预防和做出补救。
目前,应用于甲烷气体的检测方式主要有载体催化燃烧式、热导式、光干涉式、红外吸收式等,其中,红外吸收式和其他原理相比具有可靠性高、精度高、选择性好、抗中毒、寿命长、受环境影响小和对氧气不依赖等优点。因此,利用红外吸收原理的甲烷探测器(以下统称为红外气体探测装置)具有独到的优势,深受用户的喜欢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随着国家标准《GB 15322.1-2019可燃气体探测器第1部分:工业及商业用途点型可燃气体探测器》于2020年11月1日实施,其中明确了甲烷传感器需要具备抗乙酸和乙醇气体的干扰能力。此要求对红外气体探测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乙酸的近红外光谱与甲烷高度重合,导致红外气体探测装置很难区分这两种物质。换言之,乙酸会对红外气体探测装置的甲烷探测造成干扰,现有的红外气体探测装置在环境气体中存在乙酸的情况下会显示出浓度导致误报。
因此,现有技术亟需一种能够抗乙酸干扰的红外气体探测装置。
发明内容
本公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的红外气体探测装置,能够克服乙酸干扰,改善对目标气体的探测精确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抗乙酸干扰的红外气体探测装置,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用于容纳气体的气室并分别开设有气室入口和气室出口;罩体,罩设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罩体分别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气室入口,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气室出口;红外气体传感器,用于探测所述气室中目标气体的浓度并输出第一探测信号;乙酸隔绝膜,至少覆盖进气段的横截面以限制乙酸气体进入所述气室,所述进气段用于形成连通所述气室入口和进气口的气体流通路径。
可选的,所述气室入口和气室出口分别开设于所述主体部的相对的两侧,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开设于所述罩体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红外气体探测装置还包括加热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并用于加热所述气室。
可选的,所述气室入口和气室出口相错开地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相对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气室入口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所围区域的面积,占开设有所述气室入口的壁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所围区域的面积的1/2至2/3;和/或,气室出口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所围区域的面积,占开设有所述气室出口的壁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所围区域的面积的3/1至1/2,其中,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主体部开设有气室入口和气室出口的相对的两侧中之一指向其中之另一的方向。
可选的,所述红外气体探测装置还包括: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乙酸隔绝膜的有效性;第一控制模块,耦接所述检测模块以接收所述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检测结果为失效时发出更换提醒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尔格安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未经德尔格安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5466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