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轮毂轴承外圈沟道圆弧贴合感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2223592360.4 | 申请日: | 2022-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91745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3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40 | 分类号: | C21D9/40;C21D1/10;C21D1/6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唐利群 |
地址: | 401120***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轮毂 轴承 外圈 沟道 圆弧 贴合 感应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感应淬火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轮毂轴承外圈沟道圆弧贴合感应器,包括汇流排和感应圈,汇流排与感应圈连接,感应圈包括上感应圈、下感应圈和用于串联上感应圈与下感应圈的连接部,上感应圈和下感应圈均包括位于中部的有效弧形段和位于有效弧形段两侧的过渡段,汇流排连接在过渡段自由端,过渡段的半径小于工件中间挡边的半径,有效弧形段的半径大于工件中间挡边的半径而小于工件沟道半径。本方案通过对感应圈的设计改进,缩短了汽车轮毂轴承外圈沟道的感应淬火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小了感应淬火后的变形,提高了轴承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感应淬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毂轴承外圈沟道圆弧贴合感应器。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轮毂轴承因其具有上下双列滚珠,故而其轴承外圈对应有上沟道和下沟道,上下沟道之间形成有挡边,在对上下沟道进行感应淬火时由于中间挡边的限制,为方便双匝环形感应器的上下感应圈能够放入工件,常规的双匝环形感应器外圆直径与沟道圆弧直径尺寸差异较大,一般直径差为10-15mm,通常有两种方法实现汽车轮毂轴承外圈感应淬火:
第一,淬火时不偏心,这种情况下由于感应圈与沟道之间的间距太大,加热时有效能量利用率很低,需要加大感应器的功率或延长加热时间,能耗较高,同时因为加热时间长或加热功率高使得热影响区范围大,不仅变形大而且冷却时喷水时间长,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第二,淬火时偏心,也即使感应圈的一侧圆周贴近沟道,这种情况下加热时有效能量利用率比第一种方法略有提高,加热时间稍短。但由于偏心加热时感应器离沟道最近距离理论上只有一个点,其余位置逐渐远离,而淬火过程中工件又在转动,当工件转速过慢时,容易造成工件横向(也即周向)加热及其不均匀,使得此种方法虽然时间略有缩短,但由于受热不均匀,感应淬火后变形大,在工件转速较差的情况下沟道热形均匀性也差,会对轴承后期使用寿命不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轮毂轴承外圈沟道圆弧贴合感应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加热均匀性差和淬火效率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轮毂轴承外圈沟道圆弧贴合感应器,包括汇流排和感应圈,汇流排与感应圈连接,感应圈包括上感应圈、下感应圈和用于串联上感应圈与下感应圈的连接部,上感应圈和下感应圈均包括位于中部的有效弧形段和位于有效弧形段两侧的过渡段,汇流排连接在过渡段自由端,过渡段的半径小于工件中间挡边的半径,有效弧形段的半径大于工件中间挡边的半径而小于工件沟道半径。
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实际应用时,因本方案通过将上下感应圈改成三段式,且中部的有效弧形段半径大于工件中间挡边的半径,使得整个感应圈能够放入到工件内。而在移动汇流排后能够使得感应圈上的有效弧形段相比现有技术更加靠近工件的沟道,并使得有效弧形段与沟道平行,这样能够达到有效弧形段与沟道的间距较小,同时有效弧形段各个位置同步对沟道进行加热,既提高了加热的效率以提高生产效率,又使得即便工件旋转速度较慢也能保证工件加热更加均匀,减小了感应淬火后的变形,提高了轴承质量。
此外,过渡段呈弧形,使得过渡段上产生的热量也能传递到工件上,对加热效率有促进作用。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有效弧形段的半径与工件沟道半径差1-3mm,以使得有效弧形段能够更加靠近沟,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有效弧形段的弧长为整圆周长的1/4—1/2。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有效弧形段的弧长为整圆周长的1/3。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上感应圈与下感应圈使用时呈异向电流。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感应圈采用空心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5923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泥窑固态废物投料装置
- 下一篇:电池包以及便携式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