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磁场增强电催化生物质氧化耦合绿氢生产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30236.9 | 申请日: | 2023-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21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谌春林;钟杨;张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5B11/054 | 分类号: | C25B11/054;C25B11/02;C25B1/04;C25B3/23;C25B3/07;C25B3/05;C25D11/02 |
代理公司: | 宁波甬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28 | 代理人: | 胡天人 |
地址: | 3152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磁场 增强 电催化 生物 氧化 耦合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场增强电催化生物质氧化耦合绿氢生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金属基底浸泡于与空气接触的金属盐溶液中,通过自然腐蚀得到自支撑前驱体;将自支撑前驱体在惰性气体氛围下进行磷化处理;将磷化处理后的自支撑前驱体进行表面电氧化处理,得到磁场响应的整体式电催化剂;以整体式电催化剂作为电催化耦合反应的阳极和阴极,构成双电极体系,在无隔膜电解池中加入含生物质的碱性溶液作为电解液;在阳极和阴极周围施加磁场,磁场的磁力线穿过电极,电极浸入电解液中,阳极进行生物质电催化氧化反应,阴极进行析氢反应。本发明将电解水产氢和生物质氧化耦合,并通过施加外部磁场,加快反应的总速率,提升阴极产氢和阳极生成FDCA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催化生物质氧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磁场增强电催化生物质氧化耦合绿氢生产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解决化石资源紧缺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发展可再生能源十分必要,氢气作为一种绿色能源载体,具有燃烧热值高、清洁可再生等优点,将在可持续能源领域发挥巨大作用。电解水制氢是获得高纯度氢气的理想方案,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也被称之为“绿氢”,目前的电解水制氢产业与研究中,效果最佳的仍然是贵金属催化剂,但是此类催化剂原料储量少、价格高,限制了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化应用,因此亟需开发低成本的过渡金属和非金属的高效电解水催化剂。
另一方面,电解水阳极析氧半反应动力学缓慢,这不仅极大地限制了电解水总反应速率,而且析氧反应产生的氧气价值不高。生物质电氧化比析氧半反应更具有热力学和动力学上的优势,选择生物质电氧化来代替析氧反应可以降低反应的总能垒。生物基2,5-呋喃二甲酸(FDCA)由于具有与对苯二甲酸(PTA)相似的共轭刚性环和二酸结构,可代替PTA生产比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性能更优的聚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PEF),用于生产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半芳香尼龙、不饱和树脂等,此外,FDCA也可用于精细化工、药物合成、手性催化等领域,市场潜力巨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同步产氢和生成FDCA。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磁场增强电催化生物质氧化耦合绿氢生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金属基底浸泡于与空气接触的金属盐溶液中,通过自然腐蚀得到自支撑前驱体;
S2、将自支撑前驱体在惰性气体氛围下进行磷化处理;
S3、将磷化处理后的自支撑前驱体进行表面电氧化处理,得到磁场响应的整体式电催化剂;
S4、以整体式电催化剂作为电催化反应的阳极和阴极,构成双电极体系,在无隔膜电解池中加入含生物质的碱性溶液作为电解液;
S5、在阳极和阴极周围施加磁场,磁场的磁力线穿过电极,电极浸入电解液中,阳极进行生物质电催化氧化反应,阴极进行析氢反应。
本发明制备具有磁场响应性能的整体式催化剂,整体式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氧化生物质的能力,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析氢性能,可以将电解水产氢和生物质氧化耦合,在阴极进行析氢的同时阳极进行生物质的氧化,同步得到两种高附加值的产品,并通过施加外部磁场,加快反应的总速率,提升阴极产氢和阳极生成FDCA的效率。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4,电极周围施加的磁场强度为0.1~0.5T。磁场对电荷的状态及迁移具有明显的调制作用,磁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电催化反应:(1)调节催化剂与吸附在其表面的氧的自旋电子的排列状态,从而优化反应路径;(2)洛仑兹力能够加快电解液中离子的传质;(3)加快电极与电解液界面的电荷转移。上述方法以磁场响应电催化剂作为工作电极,采用非接触调控方式,通过施加磁场即可起到增强析氢和生物质氧化反应的效果,避免了对电催化剂进行过于复杂和苛刻的设计、制备环节,可以明显降低电催化反应的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302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