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再生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56985.9 | 申请日: | 2023-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24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兴大;费蓉;徐卫东;吕宣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绿源鑫邦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324 | 分类号: | C01B32/324;C01B32/336;C01B32/39;C01B32/36;B01J20/20;B01J20/34;C02F1/28;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识智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67 | 代理人: | 邓凌云 |
地址: | 22110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活性炭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碳材料技术领域的一种再生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再生活性炭的原材料为竹渣,通过两步热解和二氧化碳活化法制得,通过两步热解去除生物质热解过程中产生的焦油,减少焦油在活性炭表面的附着量,提升活性炭的表面性能,利用二氧化碳活化法来提高活性炭表面的空隙率,增加吸附性能,此外,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再生方法,利用丙酮分子的极性作用清理活性炭表面的空隙,减少了再生后活性炭性能的下降,提升了使用经济性,同时,本发明还使用了一种特制热解系统,收集热解过程中具有较高热值的气态产物,进一步提高了再生活性炭产品的附加值,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碳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再生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活性炭是一种经特殊处理的炭,将生物质原料(果壳、煤、木材等)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以减少非碳成分(此过程称为炭化),然后与气体反应,表面被侵蚀,产生微孔发达的结构(此过程称为活化),由于活化的过程是一个微观过程,即大量的分子碳化物表面侵蚀是点状侵蚀,所以造成了活性炭表面具有无数细小孔隙,活性炭表面的微孔直径大多在2~50nm之间,即使是少量的活性炭,也有巨大的表面积,活性炭的一切应用,几乎都基于活性炭的这一特点。
活性炭多被用于废水的吸附处理,利用活性炭的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氧化、催化氧化和还原等性质去除废水中多种污染物的方法,活性炭具有非常多的微孔和巨大的比表面积,具有很强的物理吸附能力,能有效的吸附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处理程度高,出水水质比较稳定,可达饮用水标准,但是活性炭的再生能力不强,可重用性不高,因此投资和处理成本高昂。
同时,生物质在热解时会产生生物质气,这是在高温下生物质热解或者气化分解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生物质气的组分为氢气、一氧化碳和少量的甲烷等,其他成分为氮气、二氧化碳、水分、焦油和颗粒物等,而且生物质热解或气化可以产生粗燃气,粗燃气经净化以及组分调变获得高质量的合成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生物质产品的附加值。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再生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通过两步热解去除生物质热解过程中产生的焦油,减少焦油在活性炭表面的附着量,提升活性炭的表面性能,利用二氧化碳活化法来提高活性炭表面的空隙率,增加吸附性能,此外,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再生方法,利用丙酮分子的极性作用清理活性炭表面的空隙,减少了再生后活性炭性能的下降,提升了使用经济性。
同时,本发明还使用了一种特制热解系统,在管式炉上连接气体收集器以收集热解过程中的气态产物,后续的测试也表明,该气态产物中含有甲烷(CH4)和氢气(H2),具有较高的热值,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也进一步提高了活性炭产品的附加值,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再生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再生活性炭的原材料为竹渣,通过两步热解和二氧化碳活化法制得。
进一步地,所述竹渣为毛竹渣,竹渣经过去离子水洗涤,在80℃干燥12h,然后在特制热解系统中进行第一步热解过程,制得再生活性炭前驱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步热解过程,热解温度设置为350℃,升温速率为5℃/min,通入气体为氮气。
进一步地,所述再生活性炭前驱体浸泡在丙酮溶液中磁力搅拌2h,然后在60℃干燥12h,干燥完成后放入特制热解系统中进行第二步热解过程,热解完成后浸泡在丙酮溶液中磁力搅拌2h,然后在60℃干燥12h,最终制得所述再生活性炭。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步热解过程,热解温度设置为800℃、900℃和1100℃,升温速率为5℃/min,通入气体为二氧化碳。
进一步地,所述丙酮溶液中丙酮的体积浓度为20%,所述丙酮纯度为99%,所述氮气纯度为99.9%,所述二氧化碳纯度为99.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绿源鑫邦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徐州绿源鑫邦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569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