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海洋放射性污染剂量率检测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57274.3 | 申请日: | 2023-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30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张书文;简孝瑜;连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汕头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T1/02 | 分类号: | G01T1/02;G01T1/178;G01T1/167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朱月明 |
地址: | 515063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海洋 放射性 污染 剂量率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核辐射检测技术领域的一种多功能海洋放射性污染剂量率检测方法及装置,其中装置包括浮体,浮体内设有功能舱,功能舱内设有控制器、数据采集器、GPS定位仪、温湿度传感器和漏水传感器,控制器、数据采集器、GPS定位仪、温室传感器和漏水传感器分别与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GPS模块、温湿度模块和漏水传感模块信号连接;浮体顶部设有支架,支架顶部设有支撑台,气象仪位于支撑台顶部,支撑台顶部设有雷达反射器,其中空气探测器位于支架上,水体探测器位于浮体底部。本发明结构简单,方法易操作,其可快速和连续性的检测海洋及海面的放射性污染剂量率,并形成多点位区域组网对海洋核辐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核辐射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多功能海洋放射性污染剂量率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核能是一种新型能源,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力领域,核电站的安全运行不仅能够解决用电问题,还能够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但是,核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核电站一旦出现强辐射物质泄漏情况,将会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灾难。所以,及时有效的检测放射性污染及剂量率对保障环境安全和人身安全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多功能海洋放射性污染剂量率检测方法及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海洋放射性污染剂量率检测方法及装置,以快速和连续性的检测海洋及海面的放射性污染剂量率,以形成多点位区域组网对海洋核辐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功能海洋放射性污染剂量率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利用数据采集模块实时监测浮体的位置及气象信息,并及时的将位置及气象信息发送至数据管理模块;
步骤二,利用空气探测器和水体探测器进行检测海内和海面的放射性污染剂量率和水中和空气中γ能谱数据,并将放射性污染剂量率和γ能谱数据信息发送至数据管理模块处进行核素识别并计算活度浓度;
步骤三,结合测量出的放射性污染剂量率和浓度信息及采集信息对海洋各区域进行放射性污染剂量进行标识,形成多点位区域组网,实时连续测量,并多链路传输数据至数据管理模块处;
步骤四,中心数据平台接收数据管理模块的测量信息,并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中心机房,且根据要求调整现场检测的工作模式。
基础方案的原理及有益效果是:通过设计空气探测器和水体探测器可实现对海洋表面和海洋内的放射性污染剂量率均进行检测,从而在检测海洋内还有放射性污染物的同时可对空气中含有的污染物均进行监测到,由此可实现对海面和海内的放射性污染剂量率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较为准确的计算出放射性污染剂量率,并预测出产生放射性污染剂的位置;然后针对所检测出的各海域的不同放射性污染剂量率情况,数据管理模块将会对此进行分析汇总,并且通过自动标识测量位置和测量时间,可实现无人值守、在线实时自动上传监测数据,从而建立起多点位区域组网,实时连续测量,并且可以有效地提升海域方向的气、液态放射性流出物的监测能力。
进一步,数据采集模块包括GPS模块和气象仪,GPS模块采集浮体测量范围的定位信息,气象仪获取浮体测量范围的风速、风向、大气压力、温度、湿度和露点信息。
基础方案的原理及有益效果是:通过GPS模块和气象仪,可对浮体检测范围内的定位和气象条件进行检测,从而根据天气等情况改变浮体检测时的工作模式,当遇到恶劣天气时,浮体便减少运动和检测活动,并且及时的将浮体的整体情况传送回去,以及时的观察到恶劣天气下浮体的实际情况,减少恶劣天气对浮体的影响。
进一步,步骤二中,核素识别并计算活度浓度过程为,将获取的γ能谱数据进行峰分析,即由能谱数据中找到全部有意义的峰,并计算出扣除本底之后每个峰的净面积;然后进行核素识别并计算活度浓度,即由峰位所对应的能量识别出被测样品中含有哪些放射性核素或被激发的元素,并且由峰的净面积计算出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或元素在样品中的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汕头大学,未经汕头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572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螺旋型耐张线夹及其安装方法
- 下一篇:一种乙烯裂解炉炉管红外智能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