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大平面预应力结构整体张拉控制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90983.1 | 申请日: | 2023-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635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孙岩;谢炳琛;丁九洲;俞浩;郑明;薛竹君;李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G08B21/18;G01D21/02;G01L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刘静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平面 预应力 结构 整体 控制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大平面预应力结构整体张拉控制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基于预设张拉程序设置配置参数,并将配置参数发送至张拉仪,由张拉仪控制各台千斤顶按照预设张拉等级进行同步对称张拉;每级张拉结束后检测并记录张拉过程中的张拉数据,并将张拉数据上传至监控平台进行远程监控;对所述张拉数据与理论数据进行实时校核,当校验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时,则停止张拉并报警,待查明原因后修改配置参数重新进行张拉直至结束。本发明基于预设张拉程序进行整体同步对称张拉,对张拉过程进行远程监控、实时校核及报警修正,能够通过数字化控制提高张拉精度,实现张拉力和伸长量“双控”,保证整体张拉的同步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大平面预应力结构整体张拉控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在结构构件受外力荷载作用前,先人为地对它施加压力,由此产生的预应力状态用以减小或抵消外荷载所引起的拉应力,即借助于混凝土较高的抗压强度来弥补其抗拉强度的不足,达到推迟受拉区混凝土开裂的目的。以预应力混凝土制成的结构,因以张拉钢筋的方法来达到预压应力,所以也称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采用传统工艺进行预应力筋张拉时,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张拉时通过人工对讲进行同步张拉,会存在如下问题:张拉应力值偏差大、两端预应力筋张拉力不同步、伸长量不够、控制误差较大等。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预应力结构整体张拉不同步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适用于大平面预应力结构整体张拉控制方法及系统,能够采用智能张拉程序控制预应力的张拉过程,有效解决预应力施工过程中由于人为与非人为产生的质量通病,使施工过程参数化、自动化及智能化。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大平面预应力结构整体张拉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预设张拉程序并根据图纸设计量设置配置参数,并将所述配置参数发送至张拉仪,由所述张拉仪控制各台千斤顶按照预设张拉等级进行同步对称张拉;
每级张拉结束后检测并记录张拉过程中的张拉数据,并将所述张拉数据上传至监控平台进行远程监控;
对所述张拉数据与理论数据进行实时校核,当校验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时,则停止张拉并报警,待查明原因后根据所述原因修改配置参数重新进行张拉直至结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大平面预应力结构整体张拉控制方法,通过预设张拉程序设置配置参数,并将配置参数发送至张拉仪,由张拉仪控制各台千斤顶进行多级同步对称张拉,每级张拉后检测并记录张拉过程中的张拉数据,并将张拉数据发送至监控平台进行远程监控,同时对张拉数据与理论数据进行实时校核,当校验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时,则停止张拉并报警,待查明原因后修改配置参数重新进行张拉直至结束。本发明基于预设张拉程序对大平面预应力结构进行整体同步对称张拉,对张拉过程进行远程监控、实时校核及报警修正,能够通过数字化控制提高张拉精度,实现张拉力和伸长量“双控”,进而消除传统人工施工由于两端张拉工人进度不一致对结构造成的扭曲等危害。
可选地,张拉前对设备进行安装与校验,安装与校验内容包括:通过对梁板外观及砼强度进行校验来确定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100%;安装预设台数且具有位移传感器的千斤顶,所述千斤顶的止口对准限位板并采用钢丝绳起吊,并通过数据线将所述位移传感器与所述张拉仪的位移传感器接口进行连接;在所述千斤顶对应的张拉侧安装同型号油泵,所述千斤顶的油管接口通过高压油管与对应油泵相连接;安装与工具锚具对正的工具锚,孔位排列一致且钢绞线在所述千斤顶的穿心孔处未发生交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909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