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运行双耳听力设备系统的方法和双耳听力设备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26511.7 | 申请日: | 2023-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34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C·威尔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万拓私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刘畅 |
地址: | 新加坡***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运行 听力 设备 系统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运行双耳听力设备系统的方法和双耳听力设备系统。在双耳听力设备系统的运行中,该双耳听力设备系统具有与用户的左耳或右耳相关联或要相关联的听力设备,听力设备分别具有至少一个麦克风,根据本发明,借助两个听力设备收集声学信息。然后对声学信息进行评估,以确定这些信息是否包含音乐。此外,确定针对音乐是否可以检测到两个源。此外,相对于用户的视线方向确定音乐的相应的源所在的空间角度区域。对于音乐的两个源的相应的空间角度范围位于相对于视线方向的前半空间中的情况,增大用户有意识地听音乐的状况的概率,并且当超过预先给定的概率界限值时,在尽可能自然地再现音乐方面对两个听力设备的信号处理进行调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运行双耳听力设备系统的方法。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这样的双耳听力设备系统。
背景技术
听力设备通常用于将声音信号输出到该听力设备的佩戴者的听觉器官。在此,输出借助输出转换器来进行,通常以声学方式通过空气传播声音借助扬声器(也称为“听筒”或“接收器”)来进行。这种听力设备在此经常作为所谓的听力辅助装置(也简称为:助听器)使用。为此,听力设备通常包括声学的输入转换器(特别是麦克风)和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器被设置为,在应用至少一种通常以特定于用户的方式存储的信号处理算法的情况下,处理由输入转换器从环境声音产生的输入信号(也称为:麦克风信号),使得至少部分地补偿听力设备的佩戴者的听力障碍。特别是在听力辅助装置的情况下,输出转换器除了扬声器之外也可替换地是所谓的骨传导听筒或人工耳蜗植入物,其设置用于将声音信号机械地或电地耦合输入到佩戴者的听觉器官中。术语听力设备特别是附加地也包括如下装置,例如所谓的耳鸣屏蔽器,头戴式耳机,耳机等。
听力设备、特别是助听器的典型结构形式是耳后式(“BTE”)和耳内式(“IdO”或“ITE”)听力设备。这些名称针对的是常规的佩戴位置。因此,耳后式听力设备具有佩戴在耳廓后面的(主)壳体。这里可以区分扬声器布置在该壳体中的方式。在此,到耳朵的声音输出通常借助佩戴在耳道中的声音软管,以具有定位在耳道中的外扬声器的方式来进行。另一方面,耳内式听力设备具有佩戴在耳廓内或者甚至完全佩戴在耳道内的壳体。
根据听力障碍的不同,也可以考虑单耳或双耳供应。通常在只有一只耳朵具有听力障碍时是前一种情况。通常在两只耳朵都具有听力障碍时是后一种情况。在双耳供应的情况下,在分配给用户耳朵的两个听力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以提供更多的声学信息,因此使用户的听觉体验能够更加舒适、优选更真实。
此外,经常使用所谓的分类器来识别特定的听力状况,例如安静的对话、有干扰噪声的对话、音乐、安静,汽车驾驶等,通常要借助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来进行识别。可以在这些听力状况的基础上调整信号处理,以改善相应听力状况的听觉体验。因此,例如对于具有干扰噪声的对话,可以预先给定相对窄的方向性,并且可以使用噪声抑制。然而,这对音乐不太适宜,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宽的方向性或全向性以及低的或停用的噪声抑制是有利的,以便“丢失”尽可能少的“声学信息”。
然而,特别是在音乐的情况下,分类器的误解(即虽然存在音乐,但是用户根本不听或不想听)可能使用于改善听音乐的设置对语音理解等有负面影响。
如果对于传统的助听器提到具有相对固定地预先给定的参数组的所谓的“听力程序”,则对于现代的助听器,通常使用对各个参数的逐步调整,以使得能够实现两个听力状况之间的中间级,即不同设置之间的平滑渐变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进一步提高听力设备系统的使用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上述技术问题通过具有本发明的特征的方法来解决。此外,根据本发明,上述技术问题通过具有本发明的特征的听力设备系统来解决。根据本发明的有利的部分本身具有创造性的实施方式和扩展方案在下面的描述中给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万拓私人有限公司,未经西万拓私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265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