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急诊科救护用担架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31900.9 | 申请日: | 2023-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195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宋银雪;张毅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G1/02 | 分类号: | A61G1/02;A61G1/04;A61G1/013;A61G1/044 |
代理公司: | 西安合创非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8 | 代理人: | 支思迪 |
地址: | 71006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急诊科 救护 担架 | ||
本发明公开了急诊科救护用担架,涉及急诊科救护用领域,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两两之间分别通过同一调节装置折叠或伸展,且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上均设有固定带,第一架体的第二端设有牵拉装置,第三架体的第二端设有脚部阻挡装置,第三架体下方设有移动轮;调节装置驱动脚部阻挡装置在第三架体上伸缩,本发明通过采用了类似于毛毛虫的屈体式设计,当伤员只能平躺在担架上时且不能屈体时,此时医护人员直接拉动U型杆带动装置在移动轮的作用下移动,遇到斜坡时,脚部可以通过阻挡板受力,避免了伤员滑落,只需要一个医护人员即可完成,大大的节省了人力,本发明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急诊科救护用领域,具体涉及急诊科救护用担架。
背景技术
担架是一款医疗急救用品,作为医疗用品,担架为目前救护车内装备的担架,符合病情需要,便于病人与伤员躺卧,传统的担架一般是由数根担架杆组成的框型结构,在使用时,全程都需要人工手持搬运,比较费力,而且搬运效率也较低 ,为了解决该问题,申请号为“202010889568.9”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急诊科用便捷担架”,其包括两个担架杆、挡板布及伸缩腿,担架杆的两端还设置有让位槽,伸缩腿的一端与让位槽的一端铰接,伸缩腿的另一端设置有移动轮,通过伸缩腿的打开,将整个担架有了移动的支撑点,方便移动。
但是上述技术方案还存在如下缺陷:虽然下方有移动轮,但无法对床体进行角度变化,当遇到斜坡时,患者容易受到重力沿着床体下滑,为了避免此现象,因此实际使用时一般会有多个急救员共同配合,导致了对医护人员资源造成浪费,导致其他伤员失去及时救助的机会。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急诊科救护用担架解决了无法对床体进行角度变化,当遇到斜坡时,患者容易受到重力沿着床体下滑,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急诊科救护用担架,包括第一架体、第二架体、第三架体、移动轮、固定带;
所述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两两之间分别通过同一调节装置折叠或伸展,且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上均设有固定带,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二端设有牵拉装置,所述第三架体的第二端设有脚部阻挡装置,所述第三架体下方设有移动轮;
所述调节装置驱动脚部阻挡装置在第三架体上伸缩。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矩形框、蜗轮、蜗杆、电机、L型杆、第一连接杆、Z型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转动轴、第四转动轴、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三连接杆、第五转动轴、第四连接杆、第五连接杆;
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一端侧壁连接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贯穿第一架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一端侧壁连接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贯穿第二架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的第一端上转动套设有同一第四连接杆,所述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的第二端上分别套设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啮合;
第二齿轮一侧的所述第二转动轴上套设有矩形框,矩形框内的所述第二转动轴上套设有蜗轮,所述蜗轮下方啮合有蜗杆,所述蜗杆可转动地贯穿矩形框两侧壁,所述矩形框的一侧壁设有电机安装板,所述电机安装板上设有电机,所述蜗杆由电机驱动;
矩形框外侧的所述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上转动套设有同一L型杆,且第一转动轴设置在L型杆的横杆端部,第二转动轴设置在L型杆的拐角处,所述L型杆的竖杆端部上铰接有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端铰接有Z型杆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二端侧壁连接有第三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贯穿第二架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三架体的第一端侧壁连接有第四转动轴,所述第四转动轴贯穿第三架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三转动轴和第四转动轴的第一端转动套设有同一第五连接杆,所述第三转动轴和第四转动轴的第二端分别套设有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且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相啮合,所述Z型杆的两个拐角处分别转动套设在第三转动轴和第四转动轴的第二端头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未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319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排序集机制的分片归档回迁存储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叠盘式单相移相电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