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难选冶含银菱锰铁矿中提取银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40489.1 | 申请日: | 2023-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877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成禄;吕子虎;杨文鹏;杨元江;李迎国;吕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B11/00 | 分类号: | C22B11/00;C22B3/04;C22B3/08;C22B3/46 |
代理公司: | 郑州慧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60 | 代理人: | 付晓利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从难 选冶含银菱 锰铁 提取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从难选冶含银菱锰铁矿中提取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含银菱锰铁矿石破碎、细磨后与酸及氯盐助剂进行矿相重构,得到的浆料1;浆料1经过固液分离,得到滤液和残渣;将残渣与浸出剂进行浸出反应,得到浆料2;浆料2经过固液分离,得到含银浸出液和浸渣;含银浸出液中加入还原剂进行置换反应,得到含金属银的银精矿。本发明在于矿相重构破坏铁锰碳酸盐矿物的晶体结构,包裹的银暴露出来,增加了与浸出剂的接触面积,促进离子扩散,最终实现银的高效浸出,大大地提高银的浸出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物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从难选冶含银菱锰铁矿中提取银的方法。
背景技术
银在自然界中少量以单质银形式存在,大量以化合物形式同其它金属矿物伴生。世界银矿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银为主要矿产的独立银矿床,约占1/3;另一类是铜、铅、锌、金等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床的共(伴)生银矿床,约占2/3。硫化矿中,银最常见于方铅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中。目前全球每年的银矿产品产量中的约25%来自于银矿,15%来自于金矿伴生银,24%来自于铜矿伴生,铅、锌及铅锌伴生银占35%,其他矿石中伴生1%的银。我国已探明的银储量占世界总量的7.7%,居世界第五位。我国共(伴)生银矿储量占总储量的87%,是银矿资源的主体,在我国银矿资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开展共(伴)生银矿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对提高我国银的生产和加快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银矿的选矿方法主要有重选和浮选工艺。中国以生产银为主的独立银矿基本上都采用浮选法,共伴生银矿多采用:单一浮选法、浮选-重选法、浮选-氰化法的联合流程,其中以浮选最为重要。银的冶金提取方法主要有湿法冶金和火法冶金两类。铅锌铜矿伴生银矿石一般是按其主金属的工艺条件和药剂制度进行选别,通常将银富集于铅、锌、铜精矿中,然后通过冶炼回收。部分独立银矿和金银共(伴)生矿的选矿产品通过湿法氰化工艺回收银,一些低品位银矿采用堆浸工艺回收银。
某含银菱锰铁矿石,矿物组成主要为菱锰铁矿(菱铁锰矿)、磁铁矿、石英、铁白云石、石榴子石等,含Ag 60-120g/t,银矿物主要呈微细粒浸染状嵌存在铁锰碳酸盐矿物及石英等矿物中,银矿物粒度细且被包裹,采用浮选-浸出、磨矿-浸出、超细磨-浸出、超细磨-浮选-浸出等工艺用于含银菱锰铁矿石,Ag浸出率不超过5%,均未获得理想的技术指标。
专利文献-CN103773971B公开了一种提高多金属复杂金精矿焙烧-酸浸-氰化工艺银浸出率的方法,多金属复杂金精矿与氢氧化钠混匀,焙烧,酸浸,得到酸浸渣,然后将酸浸渣置于酸性氟盐体系强化矿相重构,最后进行氰化浸出。该方案中焙烧作业对提高银浸出率有一定的帮助,但Ag浸出率在40%左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从难选冶含银菱锰铁矿中提取银的方法,目的在于解决含银菱锰铁矿中银的高效分离与回收利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从难选冶含银菱锰铁矿中提取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含银菱锰铁矿石进行破碎细磨,得到细粒矿物;
(2)矿相重构:将细粒矿物与酸以及氯盐助剂进行搅拌反应,得到浆料1;
(3)固液分离:将浆料1进行固液分离,并洗涤,得到滤液和残渣;
(4)银的浸出:将残渣与浸出剂进行浸出反应,得到浆料2。
(5)固液分离:将浆料2进行固液分离,并洗涤,得到含银浸出液和浸渣;
(6)银的沉淀:将还原剂加入到含银浸出液中进行反应,得到含金属银的银精矿。
进一步地,步骤(1)中,细磨至-0.045mm占60%-95%。
进一步地,步骤(2)中,酸为硫酸或盐酸,用量为0.5-3mol/L;助剂为NaCl,用量为0-2mol/L;反应条件:液固比2:1-6:1,温度5℃-40℃,时间0.5-8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未经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404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