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热高效匹配的供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46040.6 | 申请日: | 2023-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070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徐桂芝;马美秀;胡晓;陈梦东;邓占锋;吕洪坤;姚文卓;丁历威;国旭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智慧能源研究院;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4D19/10 | 分类号: | F24D19/10;F24D13/00;F25B13/00;F25B41/40;F25B30/04;F28D2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0 | 代理人: | 焦丽雅 |
地址: | 10220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热 高效 匹配 供热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电热高效匹配的供热控制方法,其特征为:
当在谷电时段,控制电热泵和电加热器联合加热驱动吸收式热泵工作;若联合加热量大于吸收式热泵为用户供热所需的驱动热源吸热量,产生的多余热量用相变储热装置储存;
当在峰电时段,控制相变储热装置为吸收式热泵的驱动热源加热,不足的驱动热源由电热泵与电加热器联合加热供给;
当在平电时段,控制电热泵和电加热器进行加热,驱动吸收式热泵工作,;对相变储热装置的蓄热量进行补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高效匹配的供热控制方法,其特征为:压缩机将电热泵从环境吸收的热压缩为高温高压状态进入第二冷凝器,载热剂吸收第二冷凝器中工质的热量后进入电加热器从四通阀上侧流入、右侧流出作为吸收式热泵的驱动热源,利用吸收式热泵完成制热循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热高效匹配的供热控制方法,其特征为:电加热器产生的热量通过四通阀下侧流出,经过相变蓄热装置放热后回到第二冷凝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高效匹配的供热控制方法,其特征为:相变储热装置作为吸收式热泵的驱动热源,通过泵后,从四通阀左侧流入,右侧流出,进入吸收式热泵,利用吸收式热泵的原理完成制热循环。
5.一种电热高效匹配的供热控制装置,其特征为:包括:
谷电时段子模块:当在谷电时段,控制电热泵和电加热器联合加热驱动吸收式热泵工作;若联合加热量大于吸收式热泵为用户供热所需的驱动热源吸热量,产生的多余热量用相变储热装置储存;
峰电时段子模块:控制相变储热装置为吸收式热泵的驱动热源加热,不足的驱动热源由电热泵与电加热器联合加热供给;
平电时段子模块:控制电热泵和电加热器加热驱动吸收式热泵工作,对相变储热装置的蓄热量进行补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热高效匹配的供热控制装置,其特征为:压缩机将电热泵从环境吸收的热压缩为高温高压状态进入第二冷凝器,载热剂吸收第二冷凝器中工质的热量后进入电加热器从四通阀上侧流入、右侧流出作为吸收式热泵的驱动热源,利用吸收式热泵完成制热循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热高效匹配的供热控制装置,其特征为:电加热器产生的热量通过四通阀下侧流出,经过相变蓄热装置放热后回到第二冷凝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热高效匹配的供热控制装置,其特征为:相变储热装置作为吸收式热泵的驱动热源,通过泵后,从四通阀左侧流入,右侧流出,进入吸收式热泵,利用吸收式热泵的原理完成制热循环。
9.一种电热高效匹配的供热系统,基于权利要求5-8任一所述的电热高效匹配的供热控制装置,还包括电热泵与电加热两段式联合加热、相变储热装置储热、吸收式热泵放热装置,其特征为:由相变储热装置在谷电和平电时段储存两段式联合加热的热量、在峰电时段放热以驱动吸收式热泵供热;在储热阶段以电热泵及电加热产生的高温热媒作为驱动热源,在放热阶段利用吸收式热泵放热为用户供热;电热泵将工质加热到较高温度,实现电热高倍率转化,再利用电加热将储热介质加热到更高温度,满足了高温度的储热需求;再由高品位热驱动吸收式制冷机产生大量低品位热,实现不同温度的热之间非等比例转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热高效匹配的供热系统,其特征为:在储热阶段,首先利用电热泵从环境吸热,压缩机将工质压缩到高温高压状态,在冷凝器与热媒换热,热媒吸热后达到较高温度进入电加热进一步升高温度,并作为吸收式热泵的驱动热源,产生大量低温热能,多余的热量用相变储热装置进行储存;
在放热阶段,相变储热装置储存的热量释放给吸收式热泵的驱动热源,释放给吸收式热泵后的工作部件;在谷电时段,储热模块的热量从四通阀上侧流入,右侧流出,用于加热吸收式热泵发生器的驱动热源,利用吸收式热泵的原理完成制热循环;在峰电时段,利用相变储热装置加热驱动热源,通过泵进入吸收式热泵发生器,利用吸收式热泵的原理完成制热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智慧能源研究院;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北京智慧能源研究院;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4604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