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维网络碳相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48227.X | 申请日: | 2023-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36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培;魏凤春;赵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47/14 | 分类号: | C22C47/14;C22C47/04;C22C49/02;C22C49/14;C23C16/26;C23C16/44;C25D5/54;C23C16/52;C22C101/1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14 | 代理人: | 蒋太炜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维 网络 增强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维网络碳相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碳/铜复合材料设计制备技术领域。所述复合材料包括短碳纤维、碳纳米管、基体,所述基体为铜或铜合金;其中短碳纤维、碳纳米管分布在铜和/或铜合金基体中,所述短碳纤维作为一级增强体,碳纳米管作为二级增强体,所述全部或部分碳纳米管通过原位生长的方式固定在短碳纤维上。所述制备方法为:按照涉及组分配取不同的长度的短碳纤维;然后在短碳纤维上沉积生成碳纳米管;得到CNT‑Cf;然后通过熔渗工艺得到所述复合材料。本发明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合理、制备工艺简单可控,所得产品性能优良,便于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维网络碳相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碳/铜复合材料设计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铁路、轻轨、地铁以及电机等领域,其工作运行过程中需要利用滑动集电材料(受电弓滑板、集电靴或滑块)从铜线或导电轨获得电流。滑动集电材料/导电网的匹配性能对高速列车与电机的运行安全至关重要,它要求滑动集电材料具有高力学性能、低电阻、优良的耐磨性与润滑性能。
碳基复合材料(铜浸渍碳滑板和纯碳滑板)因其良好的自润滑性能被广泛用作滑动集电材料,但其韧性和强度较差,磨损表面易发生破裂和坍塌过程,导致异常磨损。石墨/铜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低电阻、优良导热导电与较好耐磨性能,广泛应用于受电弓滑板与电机电刷,但石墨/铜基滑板材料的润滑摩擦性能不足,易对铜网造成大的磨损。这是因为石墨与铜粉的密度存在较大差异,在石墨/铜基复合材料的粉末冶金球磨制备过程中,石墨与铜粉易发生分层,引起石墨粉团聚,石墨/铜基复合材料的润滑性难以充分发挥。
碳纤维增强铜/碳复合材料受到研究者关注,并表现出优良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与摩擦磨损性能。但目前仍没有突破产业化,其主要原因是该类型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复杂与长碳纤维的高成本。短碳纤维增强碳基滑板存在碳纤维均匀分散困难、碳纤维增强效果不足的问题。西北工业大学专利[CN101525730A]-高体积分数C/Cu复合材料的低压辅助熔渗制备方法中,发明人通过短碳纤维与酚醛树脂的混合碳化制备预制体,经低压辅助熔渗制备短碳纤维增强C/Cu基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高体积的碳含量;但碳化过程中短碳纤维与树脂的热匹配性与收缩率差异较大,碳化后碳纤维与树脂碳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差,碳纤维易于拔出,难以充分发挥短碳纤维的增强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滑动集电材料的问题,本专利首次提出用低成本的短碳纤维代替长碳纤维或者石墨作为润滑组元,与碳纳米管(CNT)结合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即原位CNT改性碳纤维/铜基复合材料(CNT-Cf/铜基复合材料)。
针对长碳纤维编制工艺复杂与石墨粉球磨分散困难的问题,本专利材料短碳纤维堆叠+CVD沉积热解炭定型预制体,使短碳纤维在CNT-Cf/铜基复合材料中均匀分散;基于树根系的多级增强理论,短碳纤维为一级增强(根系主干),CNT为二级增强(根系晶须),短碳纤维与CNT形成三维网络结构改善铜基体的综合性能(力学性能、导电导热性能与摩擦磨损性能)。CNT-Cf/铜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界面结合且高致密度,该类型复合材料具有高导电导热、高力学性能、优良耐磨性与自润滑性能,同时其制备工艺简单易控,是一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的新型滑动集电材料。
本发明一种三维网络碳相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其包括短碳纤维、碳纳米管、基体,所述基体为铜或铜合金;其中短碳纤维、碳纳米管分布在铜和/或铜合金基体中,所述短碳纤维作为一级增强体,碳纳米管作为二级增强体,所述全部或部分碳纳米管通过原位生长的方式固定在短碳纤维上。
本发明一种三维网络碳相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所述短碳纤维由不同长度的短切碳纤维构成,所述短碳纤维的长度小于等于100mm、优选为小于等于30mm、进一步优选为小于等于20mm。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不同长度的短切碳纤维包括长度为15~20mm的碳纤维、长度为6.5~13.5mm的碳纤维和长度为4.5~5.5mm的碳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工业大学,未经河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482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