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体混匀出料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56763.4 | 申请日: | 2023-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39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宗兆洋;周兴东;叶小兵;薛祖祺;王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安湛清生态环境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35/71 | 分类号: | B01F35/71;B01F35/75;B01F35/82;B01F35/83;B01F33/82 |
代理公司: | 昆山中际国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11 | 代理人: | 尤天珍 |
地址: | 223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混匀出料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体混匀出料装置,包括混料池、进料管道、进料泵和控制系统,混料池一侧设有至少两个供原料进入的进料口,混料池另一侧壁上设有供混匀液体排出的出料口,混料池内设有用于混匀各种液体的液体混匀处理装置,各条进料管道分别与混料池的进料口一一对应的连通,各个进料泵分别能够将不同的液体原料经各条进料管道泵入混料池内,控制系统控制各个进料泵启停以及各个进料泵的工作频率,本发明进而实现了多种液体原料自动配比进料、混匀和出料,避免了人工配比,对混料池容积要求低,可以实现连续混料,混料池还通过布水初步混合与搅拌混合配合,保证了各种液体混合均匀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料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液体混匀出料装置。
背景技术
化工、制药、水处理、冶金和食品等行业,常需要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液体混合在一起,配置成混合液使用。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几种液体打到一个储存桶,储存桶会自带有搅拌器,搅拌器将几种液体搅匀后使用。带有搅拌器的储存桶可以将几种液体混合搅匀,但这种方式占地面积大,要将3种10吨的液体混匀,就需要一个至少30吨的储存桶,占空间大,很笨重。且桶体越大,需要配带的搅拌器就越大,所需的电机功率就越高。用电量就越大,运行成本久越高。且这种方式属于间歇式的,没有办法实现连续出料,工作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体混匀出料装置,该液体混匀出料装置可以实现连续进料、高效混匀合连续出料,占用空间小,无需动力,节能环保。
本发明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体混匀出料装置,包括混料池、进料管道、进料泵和控制系统,所述混料池一侧设有至少两个供原料进入的进料口,混料池另一侧壁上设有供混匀液体排出的出料口,混料池内设有用于混匀各种液体的液体混匀处理装置,各条进料管道分别与混料池的进料口一一对应的连通,各个进料泵分别能够将不同的液体原料经各条进料管道泵入混料池内,控制系统控制各个进料泵启停以及各个进料泵的工作频率。
各种液体原料分别通过进料泵和进料管道进入混料池内,各种液体的送入量由控制系统根据设定要求控制进料泵的工作频率和启停进行控制,各种按照设定配比送入的液体原料在混料池内由液体混匀处理装置进行混匀处理,混匀后的混合液体由出料口排出,该装置实现了多种液体原料自动进料、自动混匀和自动出料,无需人工对液体原料进行配料,也不需要混料池与要混合的所有原料的体积之和相同,混料池体积可以大大减小,进而有效减小了液体原料混合所需的空间,且可以连续的进行混料,混淆效率高,降低了混料成本。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各条进料管道上还分别安装有流量计,所述流量计能够检测各条管道内液体的流量,流量计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通信。各种液体原料经进料管道进入混料池时,由流量计对进料管道内的液体原料流量进行实时检测,进而便于控制系统精确控制各个进料泵的工作频率,是的进入混料哦池内的液体原料按照要求的配比进行精确供料。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各条进料管道上还分别安装有密度计和控制阀,所述密度计能够检测各条进料管道内液体的密度,密度计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通信供控制系统计算进入混料池内液体的质量,所述控制系统能够控制各个控制阀打开或关闭各条管道。在进料管道进行自动供料时,由密度计对各个进料管道内液体进行密度检测,控制系统可以将各个管道内液体的密度数据与流量数据累计值相乘即可获得混合原料的总质量,当混合原料总量达到要求后,控制系统控制控制阀关闭各条进料管道即可,进而实现了混合液总量的精确控制,避免配料过量或不足。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各条管道之间通过各条管道位于进料泵进料端和出料端上还分别设有用于手动打开或关闭管道的手动球阀,各条管道上还分别设有能够防止液体反向流动的止回阀,所述混料池另一侧壁上端还设有与溢流管道连通的溢流口,混料池下端侧壁上还设有用于将混料池内液体排空的放空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安湛清生态环境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淮安湛清生态环境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567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