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脂质体的超临界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57728.4 | 申请日: | 2023-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39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赵亚平;孙如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睿智超临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3/00 | 分类号: | B01J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姚鸿俊 |
地址: | 2266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脂质体 临界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脂质体的超临界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磷脂、助剂和水放入高压容器中,将高压容器密封;将COsubgt;2/subgt;气源中的COsubgt;2/subgt;通过高压泵泵入到高压容器后,关闭气源,然后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系统循环泵使COsubgt;2/subgt;在高压容器中循环直到指定时间,停止循环,最后,从高压容器收集制备的脂质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创新性地采用绿色溶剂COsubgt;2/subgt;,在超临界状态下,使COsubgt;2/subgt;连续通过磷脂和水混合物体系、通过超临界COsubgt;2/subgt;在体系中的循环流动,促使固体磷脂颗粒水化并逐渐分散在水中,并在水介质中形成磷脂单分子层结构,当COsubgt;2/subgt;离开水介质时,磷脂分子相互吸引合并在一起,形成脂质体。该技术工艺流程简单,是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绿色技术,过程容易放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脂质体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脂质体的超临界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脂质体是1965年英国学者Bangham发现的由磷脂分子形成的封闭球状小囊泡。脂质体的主要组成是磷脂,当磷脂引入水介质中时,磷脂分子的亲水基朝外分布在水中,疏水基聚集形成双分子层;在液体压力作用下,磷脂双分子层弯曲直至形成球形的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结构,其中内核为水池,可溶解水溶性物质;双分子层之间为疏水区,可溶解疏水性物质。由于脂质体的特殊结构,脂质体于1971年被用于包埋药物的手段,得到人们的重视。脂质体作为药物传递系统,在药物制剂制备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脂质体由两亲性分子组成,同时含有亲水和亲脂体系,因此可以包封亲水、亲脂和两性的具有不同性质的药物;作为药物传递系统,脂质体可以降低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提高药物稳定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而且通过表面修饰可制备靶向脂质体,使药物更有效,更精准的到达向细胞,具有明显的靶向性,因此,脂质体至今是药物制剂领域研究的热点。此外,由于脂质体的优良传递特性,脂质体在食品营养物核化妆品领域也得到了应用。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薄膜分散法和逆相蒸发法薄膜分散法是最成熟经典方法,其基本过程是将磷脂和助剂溶解到氯仿溶剂中,然后通过旋转蒸发去除溶剂,在脱除溶剂的过程中,磷脂在容器壁形成磷脂膜,待溶剂蒸发完后,加入缓冲溶液,即可形成脂质体;逆相蒸发法可制备高內相体积-脂质比特性的脂质体,是脂质体技术的一个突破,该方法是将脂质混合物溶解于乙醚,然后加入水相,并在水浴超声作用下,形成反胶束分散体,然后减压蒸馏去除有机溶剂乙醚至形成高粘度凝胶到水混悬液,再经过一定后处理即可得到脂质体。虽然这些方法都可以制备脂质体,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成熟的薄膜蒸发法,需使用有害有机溶剂,在产品中有残留,生产规模较小,难以放大;逆向蒸发法同样也存在使用有机溶剂乙醚的问题;此外,其它制备脂质体的方法,如注入法、超声波分散法、冷冻干燥法等也存在有机溶剂残留问题。探头式超声法规模较小,而且,产品中存在因超声过程产生的金属杂质的缺点。因此,至今,过程简单、绿色可规模化制备脂质体的方法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中的至少一个而提供一种简单,绿色,不涉及有机溶剂,而且过程容易放大的脂质体的超临界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创新性地采用绿色溶剂超临界CO2,使CO2连续通过磷脂(PC)和水混合物体系、在CO2作用下,固体磷脂颗粒水化并逐渐分散在水中,磷脂分子分别在水中的水与CO2气泡界面和在水-CO2平面形成单分子层结构,当CO2离开水介质时,磷脂分子单层相互吸引合并在一起,形成脂质体。本方法仅通过超临界CO2在体系中的循环流动,就可促使磷脂水化分散,并在水介质中形成磷脂双分子层,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脂质体的超临界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磷脂、助剂和水放入高压容器中,将高压容器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睿智超临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南通睿智超临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577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