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破坏污泥形态的污泥沉降比测试设备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310225169.6 | 申请日: | 2023-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507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彭金利;王连杰;李同乐;李金河;姜威;王晖;赵立伟;单旺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创业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04 | 分类号: | G01N15/04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石倩倩 |
地址: | 300381 天津市南***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破坏 污泥 形态 沉降 测试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破坏污泥形态的污泥沉降比测试设备及方法,所述包括机箱,机箱内设有污泥沉降管;污泥沉降管上部开设污泥溢流口并连接有污泥溢流管,下部开设沉降管进/出口并连接有污泥进/出管;且污泥沉降管的顶端连接有真空泵与气泵;污泥溢流管上设有污泥溢流管阀门,污泥进/出管上设有污泥进/出管阀门;真空泵、气泵、污泥溢流管阀门、污泥进/出管阀门与控制器电连接;本发明还提供设备的测试方法。本发明通过水样抽取装置和图像识别装置来完成污泥沉降比试验的准确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不破坏污泥形态的污泥沉降比测试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污泥沉降比(SV)是分析污泥性状乃至整个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
在实际运行管理中,沉降比的测定方便、快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测试可以了解污泥的结构和沉降性能,并在无其它异常的情况下,作为剩余污泥排放的参考依据。污泥沉降比不仅仅是一个数值,污泥沉降比测试应该包括三部分,一是获取测试数据;二是对沉降过程的观察和记录;三是对结果和记录进行综合分析。
但是在平时的工作中,因为操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够强,对沉降比作用认识不到位,往往只是例行公事的测定30min的沉降比数值,而并没有认真观察和掌握实际的沉降过程,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测试是不科学的,对实际的工作没有真正的指导意义。
另外,处于生产用地集约性和环境条件的需求,目前地下、半地下污水处理厂也越来越多,污水处理池体往往部分或者全部设置在地面以下,并用盖板覆盖,人工无法直接观察生物池状况,给污水处理安全和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生产运行尽可能实现少人化、无人化。
同时,污泥的一些异常现象也可通过沉降试验反映出来,如果操作人员测定时,只了解三十分钟后的沉降比,而没有认真观察和分析污泥沉降测定过程的一些情况,那么在当运行发生异常时,污泥沉降测定过程中所能提示的故障信息很难被获取。相反的,由于测定的随意性,测定时反应池液位高低不定,时间控制差异大,所测得的结果严重影响运行中工艺的调整和判断。
因此,在进行污泥沉降试验过程中,不仅要观察沉降比,还要注意观察污泥的其它特性,如外观、沉降速率、泥水界面清晰程度、上层液的混浊情况,是否有悬浮物等情况。
测量污泥沉降比避免日光照射和振动,目前人工检测由于工作现场光线、图像采集设备等记录条件的限制无法全面记录污泥沉降曲线、污泥颜色等因素。
有报道用泵抽取污泥混合液的检测装置,但是污泥混合液通过泵体搅拌、打散后其物理性状和原来差别较大,不能够准确描述污泥池体中污泥的沉降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不破坏污泥形态的污泥沉降比测试设备及方法,本发明通过水样抽取装置和图像识别装置来完成污泥沉降比试验的准确检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不破坏污泥形态的污泥沉降比测试设备,包括机箱,机箱内设有污泥沉降管;污泥沉降管上部开设污泥溢流口并连接有污泥溢流管,下部开设沉降管进/出口并连接有污泥进/出管;且污泥沉降管的顶端通过管道分别连接有真空泵与气泵;
污泥溢流管上设有污泥溢流管阀门,污泥进/出管上设有污泥进/出管阀门;
真空泵、气泵、污泥溢流管阀门、污泥进/出管阀门与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与污泥沉降管位置对应的一侧设有摄像头,另一侧设有匀光板;机箱的外表面设有触控屏,所述摄像头、匀光板、触控屏与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机箱内还设有缓冲罐,缓冲罐的顶端通过进真空泵抽气管连接有真空泵,同时缓冲罐的顶端通过进缓冲罐抽气管与污泥沉降管的顶端连通;缓冲罐的底端设有缓冲罐排空管,且缓冲罐排空管上设有缓冲罐排空管阀门,缓冲罐排空管阀门与控制器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创业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创业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251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