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集成散热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38687.1 | 申请日: | 2023-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049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天丽;陈学安;蔡恒毅;康达庄;邱鑫鑫;刘敬华;蒋成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航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N2/00 | 分类号: | H02N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李晓莉;邓治平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超磁致 伸缩 换能器 集成 散热 结构 | ||
1.一种用于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集成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端盖(1)、外套壳(2)、底部端盖(3)、驱动线圈(4)、集成骨架(5)、瓦片状永磁环(6)和核心驱动单元(7);集成骨架(5)分为左骨架(5-1)和右骨架(5-2);所述左骨架(5-1)和右骨架(5-2)装配完成后形成集成骨架(5),在集成骨架(5)的顶部放置配合磁回路的顶部端盖(1),在集成骨架(5)的底部放置配合磁回路的底部端盖(3);其中顶部端盖(1)和底部端盖(3)中间会留有圆孔来确保核心驱动单元(7)通过;所述集成骨架(5)中段的圆管结构外表面可缠绕扁铜线或利兹线,组成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驱动线圈(4);所述驱动线圈(4)的外围在涂覆导热硅脂后套上外套壳(2);瓦片状永磁环(6)贴合在集成骨架(5)内壁上的瓦片状永磁环贴合槽内,左骨架(5-1)和右骨架(5-2)在贴合好瓦片状永磁环(6)后通过各自的卯榫连接处自上而下错位装配,装配好后即为一个整体的骨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集成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左骨架(5-1)上的结构包括左骨架的第一卯榫连接处(5-1-a)、左骨架的第二卯榫连接处(5-1-b)、左骨架的第三卯榫连接处(5-1-c)、左骨架的第四卯榫连接处(5-1-d)、左骨架的瓦片状永磁环贴合槽(5-1-e)、左骨架两端圆盘结构内部的“十”字型细缝(5-1-f)和左骨架中间圆管结构内部的“十”字型细缝(5-1-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集成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集成骨架(5)分为左骨架(5-1)和右骨架(5-2),右骨架(5-2)上的结构包括右骨架的第一卯榫连接处(5-2-a)、右骨架的第二卯榫连接处(5-2-b)、右骨架的第三卯榫连接处(5-2-c)、右骨架的第四卯榫连接处(5-2-d)、右骨架的瓦片状永磁环贴合槽(5-2-e)、右骨架两端圆盘结构内部的“十”字型细缝(5-2-f)和右骨架中间圆管结构内部的“十”字型细缝(5-2-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集成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卯榫连接处采用自上而下错位装配从而嵌合的形式,一共四处卯榫连接处,左骨架(5-1)和右骨架(5-2)上的四处卯榫结构互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集成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骨架(5-1)和右骨架(5-2)采用3D打印铜合金技术分别制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集成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在集成骨架(5)内壁上的瓦片状永磁环(6)需要由永磁环切割得到,切割后得到的瓦片状永磁环(6)还需涂覆绝缘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集成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顶部端盖(1)和底部端盖(3)除了起到配合磁回路的作用外也可以保证集成骨架(5)顶部的圆盘面与集成骨架(5)底部的圆盘面保持水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集成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核心驱动单元(7)装配在集成骨架(5)的中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集成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线圈(4)的外围在涂覆导热硅脂后套上外套壳(2),使上述所提到的所有结构都被包裹在内,便于后续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装配到器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航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航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3868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