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高导钛青铜极薄带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57234.3 | 申请日: | 2023-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215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汤德林;张文芹;唐云波;胡园园;郑晨飞;戴韵;普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红塔特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9/00 | 分类号: | C22C9/00;C22C1/02;C22F1/08;C21D9/46;B23P1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智诚达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89 | 代理人: | 贺春林 |
地址: | 653100 云南省玉溪市***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强 高导钛 青铜 极薄带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高强高导钛青铜极薄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高导钛青铜极薄带的质量百分比组成为:Ti:1.8~5.1%,Si的含量小于0.0019%,余量为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2.一种高强高导钛青铜极薄带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熔铸、均匀化退火、热轧、固溶处理、铣面、多次轧制处理及后处理;多次轧制处理依次包括冷轧、清洗脱脂处理及时效处理;多次轧制处理中第一次冷轧采用四辊轧机,单道次轧制变形量为5~25%,总变形量为50~95%,经第一次冷轧后,钛青铜带材厚度为1.0~7mm;多次轧制处理中中间轧制处理的冷轧均采用20辊轧机,工作辊直径为45~55mm,冷轧后钛青铜带材厚度为0.05~0.5mm;多次轧制处理中最后一次冷轧采用组合成形轧机,工作辊直径为30~45mm,单道次轧制变形量为15~35%,总变形量为60~99%;经最后一次冷轧后,钛青铜带材厚度为0.01~0.005mm,最后一次轧制处理不含有时效处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高导钛青铜极薄带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冷轧后钛青铜板带抗拉强度为680~750MPa,屈服强度为650~710MPa,导电率为4~6%IACS,维氏硬度为200~250HV,延伸率为0.4~0.8%;第一次时效处理工艺为:保温温度为370~450℃,保温时间为1~2.5h,保护气氛为纯度99.99%高纯氢气;第一次时效处理后钛青铜板带抗拉强度为850~900MPa,屈服强度为830~890MPa,导电率为10~15%IACS,维氏硬度为290~320HV,延伸率为4~7%。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高导钛青铜极薄带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次轧制处理中中间轧制处理包括两次,其中第二次冷轧的单道次轧制变形量为5~25%,总变形量为45~95%;经第二次冷轧后,钛青铜带材厚度为0.2~1mm;第二次冷轧后钛青铜板带抗拉强度为940~980MPa,屈服强度为900~950MPa,导电率为8~12%IACS,维氏硬度为295~350HV,延伸率为2~4%;第二次时效处理工艺为:保温温度为350~450℃,保温时间为15~45min,保护气氛为纯度99.99%高纯氢气;第二次时效处理后钛青铜板带抗拉强度为950~1000MPa,屈服强度为930~970MPa,导电率为10~15%IACS,维氏硬度为310~350HV,延伸率为5~8%;其中第三次冷轧的单道次轧制变形量为10~35%,总变形量为50~98%;第三次时效处理工艺为:保温温度为350~400℃,保温时间为3~20min,保护气氛为纯度99.99%高纯氢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强高导钛青铜极薄带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次轧制处理还包括第二次时效处理后的切边处理,需要切掉第二次冷轧过程中的微小边裂,为第三次冷轧做准备,切边宽度为0.5~5mm。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高导钛青铜极薄带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后一次冷轧后钛青铜板带抗拉强度为1000~1150MPa,屈服强度980~1050MPa,导电率为14~16%IACS,维氏硬度为320~360HV,延伸率为2~5%。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高导钛青铜极薄带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熔铸后铸锭的厚度为30~200mm。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高导钛青铜极薄带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匀化退火时间为800~870℃,时间为1.5~4h;保护气氛为纯度99.99%高纯氢气,所述均匀化退火后的铸锭进行可逆热轧,开轧温度为800~830℃;道次变形量为10~35%,热轧总变形量为80~95%;终轧温度为630~720℃,终轧后经超快层流冷却,以冷却速度≥150℃/s进行快速冷却,热轧终轧厚度3~1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红塔特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云南红塔特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5723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