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成形性经济型双相不锈钢板材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63114.4 | 申请日: | 2023-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40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9 |
发明(设计)人: | 杨常春;李国平;裴明德;秦宇航;梁祥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8/02 | 分类号: | C21D8/02;C22C38/02;C22C38/04;C22C38/44;C22C38/58;C22C38/00;C22C38/42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江淑兰 |
地址: | 0300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成形 经济型 不锈钢 板材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特殊钢材料生产技术领域,一种高成形性经济型双相不锈钢板材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热卷厚度及固溶处理:厚度为3.0~4.0mm的热轧卷板,经过1000‑1030℃固溶处理,出炉水冷至200℃以下;步骤二:热卷冷轧:采用一个冷轧流程,中间不经过退火工艺处理,冷轧目标厚度控制在1.0~1.6mm;步骤三:冷卷固溶处理制度:加热炉温1000~1030℃,钢带运行速度10~25m/min。采用该方法实现了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冷板可适用于换热器、泵器件等都对材料的成型性要求较高、并要求一定耐蚀性的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冷轧带材,从而满足工业领域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特殊钢材料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成形性经济型双相不锈钢板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双相不锈钢兼具铁素体不锈钢和奥氏体不锈钢性能的优点,以其高强度、优良的耐腐蚀性能、良好的焊接性能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能源化工的储罐、管道、结构等领域,但众所周知,其塑性变形能力亦较差。近几年为节约贵重合金镍和钼,经济型双相不锈钢逐渐形成系列牌号,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降低合金成本,提高焊接性与耐腐蚀性能等方面。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塑性虽比铁素体不锈钢优良,但相比较于300系不锈钢,它的低塑性成为在高成形领域应用的主要障碍,如换热器、泵器件等都对材料的成型性要求较高。
本发明中涉及的高成形性经济型双相不锈钢是一种以Cr、Ni、Mo、Cu作为主要元素的产品,各种元素的合理匹配和生产制造方法实现了经济型双相不锈钢板材的高成形性。
本发明在于开发一种适用于换热器、泵器件等都对材料的成型性要求较高、并要求一定耐蚀性的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冷轧带材,从而满足相关工业领域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成形性经济型双相不锈钢板材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成形性经济型双相不锈钢板材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热卷厚度及固溶处理:厚度为3.0~4.0mm的热轧卷板,经过1000-1030℃固溶处理,出炉水冷至200℃以下;步骤二:热卷冷轧:采用一个冷轧流程,中间不经过退火工艺处理,冷轧目标厚度控制在1.0~1.6mm;步骤三:冷卷固溶处理制度:加热炉温1000~1030℃,钢带运行速度10~25m/min。
一种高成形性经济型双相不锈钢板材的制造方法,高成形性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化学成分如下:C≤0.030%,Si≤1.00%,Mn:2.50%~3.50%,P≤0.035%,S≤0.003%,Cr:19.50%~20.50%,Ni:0.90%~1.50%,Mo≤0.50%,N:0.18%~0.25% ,Cu≤0.80%,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该方法实现了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冷板可适用于换热器、泵器件等都对材料的成型性要求较高、并要求一定耐蚀性的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冷轧带材,从而满足工业领域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延伸率、成形性能随Cu含量变化规律图1。
图2是本发明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延伸率、成形性能随Cu含量变化规律图2。
图3是本发明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延伸率、成形性能随Cu含量变化规律图3。
实施方式
本发明就是针对低Ni低Mo经济型双相不锈钢板材,通过研究Cr、Ni、Mo、Cu作为主要元素的合理匹配,并经过合理的固溶处理工艺和合理控制冷轧变形率进行一轧程冷轧工艺,实现最终产品的高延伸率、高成形性的合理匹配(A50≥40%,平均塑性应变比rm≥0.70,平面各向异性指数Δr值-0.10~0.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631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