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腔破口封闭器和管腔破口封闭器输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310273632.4 | 申请日: | 2023-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694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张缝廉;曾世强;喻欣;曾延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普益盛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A61L31/06;A61L3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姜波 |
地址: | 102628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破口 封闭 输送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管腔破口封闭器和管腔破口封闭器输送系统,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包括弹性封闭盘、牵拉件和锁紧管件;牵拉件的远端连接于弹性封闭盘的近端;锁紧管件配置成能够套装于牵拉件外部且能够在外力作用下相对牵拉件自牵拉件的近端向牵拉件的远端方向滑动、并且能够自锁紧于牵拉件;在对管腔壁上的破口进行封闭的状态下,牵拉件穿过管腔壁上的破口,弹性封闭盘位于管腔内部且展开呈盘状,锁紧管件位于管腔外部且自锁紧于牵拉件,管腔壁上破口周围的部位被压紧于锁紧管件的远端和封闭盘的近端面之间。本发明提供的管腔破口封闭器具有操作简便、可快速止血、严密封闭血管或其他管腔壁上破口(穿刺口)、且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管腔破口封闭器和管腔破口封闭器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遍布人体的血管是医疗上经血管入路抵达人体各部位的天然通道,也是目前临床使用日益增多的微创经血管入路进行冠心病的狭窄血管扩张及支架植入、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换瓣处置、脑血管意外的快速取栓、脑动脉瘤的支架弹簧圈封闭处理、肿瘤局部化疗、周围血管疾病的紧急及抢救性处理的首选入路,还是很多疾病的超选择性诊疗的不可替代的入路。然而,经血管介入处置后对于闭合血管穿刺口,防止穿刺口血肿、再出血、术后患者需长时间限制体位固定卧床等一直是困扰医务人员的棘手问题,也是目前国际上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
由于目前需要首先进行手工压迫及加固包扎延误手术操作时间、术后对患者的约束和困扰、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在抗凝处理后需要长时间停留后再行拔出和压迫封闭穿刺口、保留长时间限制在床导致尿储留、以及存在因关闭不良的危险并发症,经股动脉穿刺后采用常规血管压迫止血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血肿发生率以及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都非常高,高发生率的并发症,使得如何快而有效地关闭血管介入后血管穿刺口,以提升介入操作效率、减缓患者痛苦、降低血管穿刺口并发症发生率成为急待解决的微创经血管介入器械研发和生产的难题。
对此,目前现有的各类血管穿刺口闭合器尚不能满足临床对于关闭器快速止血、操作便利、术后无异物留存、封闭穿刺口严密的要求。例如,目前较为先进的几种关闭器中:Proglide关闭器利用插入血管内导管在血管内推送出针板、继而释放针线的方式实现穿刺口缝合,但是在进行这些步骤前,需要事先通过观察口确定血液反流以证实关闭器位置、继而向上搬到扳手推出针板,然后下压出针按钮使针线通过血管壁,之后收紧穿线、外退输送杆,套结线段,完成缝合闭合;此器械主要缺点在于,需要观察血液反流、操作步骤过多而易使误操作发生导致关闭失败。Angio_seal关闭器采用牵拉线系在明胶块上,利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明胶填压血管内壁,血管外壁采用止血材料压迫,当明胶块被推入血管腔后,外提线段,使明胶块紧贴血管内壁,继而在线段围填塞止血材料;此器械的主要缺点和并发症是:明胶块置放过程移动导致远端血管闭塞;明胶块置入过程会发生迁移是关闭失败的主要原因。Exoseal关闭器采用合成的直链化合物聚乙烯醇酸海绵体在血管壁外进行填塞压迫,操作过程中有以下并发症:血管内定位环位置易移动、术后血管穿刺口发生血肿较多等,并发症发生率很高。此外,目前也有一些临时封堵穿刺口的止血器,可帮助医务人员作快速停止出血,也可缓解和便利后续的血管穿刺口的封闭处理,但无法直接快速完成血管穿刺口的处置,而且需要在及时止血控制后4-5小时拔出并再次加压处置血管穿刺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腔破口封闭器和管腔破口封闭器输送系统,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普益盛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普益盛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736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