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压供油系统的控制柱塞套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36140.5 | 申请日: | 2023-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92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黎一锴;李硕;王字满;陈晓辉;向和平;吴晗;欧阳玲湘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M47/02 | 分类号: | F02M4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杨常建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供油 系统 控制 柱塞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供油系统的控制柱塞套,该控制柱塞套的锥形凹槽、排出通道孔、过渡孔、出油阻尼孔、出油导流孔以及控制腔沿中心轴线依次连通,并从控制板的顶部贯穿到底部;排出通道孔为上细下粗的锥形孔;过渡孔为上粗下细的倒锥形孔;出油阻尼孔的孔径小于排出通道孔的最小孔径;出油导流孔的孔径大于排出通道孔的最大孔径;过渡孔的长度、出油阻尼孔的长度、以及出油导流孔的长度均远小于排出通道孔的长度;进油阻尼孔的孔径远小于进油道的孔径,并且进油阻尼孔沿周向偏心设置于进油道的一侧。上述控制柱塞套能够减小对密封锥面处的汽蚀影响、保持良好的密封性、延长控制活塞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柴油发动机高压供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压供油系统的控制柱塞套。
背景技术
现有高压共轨电控喷油系统为最先进的柴油机电控喷油系统之一,其核心关键部件为高压共轨电控喷油器总成。图1、图2和图3示意了高压共轨电控喷油器总成的具体结构,包括回油口1、电气接头2、励磁线圈3、高压进油口4、钢球5、出油阻尼孔6、进油阻尼孔7、控制腔8、控制柱塞9、高压油道10、针阀盛油槽11、喷油嘴针阀12、针阀体13、针阀复位弹簧14、控制柱塞套15、小调整垫圈16、辅助弹簧17、大调整垫圈18、静铁芯19、复位弹簧20、动铁芯21、喷油器体22以及动铁芯支撑杆23;其中:动铁芯21、励磁线圈3、复位弹簧20、静铁芯19、回油口1、辅助弹簧17、动铁芯支撑杆23、大调整垫圈18、小调整垫圈16以及钢球5构成高速电磁阀;出油阻尼孔6、进油阻尼孔7、控制柱塞9以及控制柱塞套15构成控制柱塞及控制柱塞套部件;针阀复位弹簧14、喷油嘴针阀12以及喷油器体22构成喷油嘴部件。
高速电磁阀的功能是实现喷油嘴针阀12的开启与关闭,当高速电磁阀未激励时,由于静铁芯19内复位弹簧20的作用,钢球5使控制柱塞套15上的出油阻尼孔6关闭,此时,喷油器体22的控制柱塞套15中控制腔8和针阀盛油槽11的压力都等于共轨压力,由于控制柱塞9上部控制柱塞套15中的控制腔8作用面积大于针阀盛油槽11的作用面积,作用于控制柱塞9上部的控制腔8的压力与喷油嘴弹簧力一起使喷油嘴关闭,喷油器处于不喷油状态。
当电控单元给电磁阀激励时,由于电磁铁的吸力作用,动铁芯21向上运动,钢球5在控制柱塞套15中控制腔8液压作用下离开球座,被钢球5密封的出油阻尼孔6开启泄油,控制腔8中油液压力下降到一定数值,此数值决定于出油阻尼孔6和进油阻尼孔7的流量比。此时,来自共轨的高压油作用于喷油嘴针阀12底部,使喷油嘴针阀12升起打开,开始喷油。喷油量决定于喷油嘴的开启持续期(决定于电控单元输出的脉宽)、喷油嘴流量特性、喷油压力及针阀升程。当电磁阀断电,动铁芯21在复位弹簧20的作用下,向下运动推动钢球5落座封闭出油阻尼孔6,控制腔8内的油压上升,推动控制柱塞9使针阀12落座喷油嘴停止喷油。
但是,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点:
1、在燃油经过出油阻尼孔进入密封锥面过程中,由于横截面积突然变大,油压减小,易发生空化现象,在距离较近的密封锥面处产生较为严重的汽蚀,从而破坏密封性。
2、控制活塞、针阀等运动零件完全浸泡在高压燃油中,高压燃油经圆柱型喷油器入口进入喷油器体内的控制腔,由于进油阻尼孔和与其连接的进油道都采用圆柱形油道且同心,绝大部分高压燃油会直接冲击到控制活塞,对控制活塞产生侧向冲击力,冲击会使得控制活塞靠近进油阻尼孔的侧边表面产生磨损,而长时间的冲击会加剧控制活塞的单侧磨损,减少控制活塞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压供油系统的控制柱塞套,该控制柱塞套能够减小对密封锥面处的汽蚀影响、保持良好的密封性、延长控制活塞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采用以下具体技术方案:
一种高压供油系统的控制柱塞套,该控制柱塞套包括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为具有中心轴线的旋转体;所述控制板设置有锥形凹槽、排出通道孔、过渡孔、出油阻尼孔、出油导流孔、控制腔、进油道以及进油阻尼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361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拉索钢丝腐蚀成像装置
- 下一篇:一种粮食作物灌溉施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