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态调蓄池及其体积分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95925.X | 申请日: | 2023-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95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龙;朱雅洁;李轶;陈亚松;闫玉亭;童家歆;赵云鹏;柳蒙蒙;王殿常;陈磊;李翀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G06F30/20;C02F103/00;C02F1/00;G06F113/0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73 | 代理人: | 张艳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 调蓄池 及其 体积 分配 方法 | ||
1.一种生态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调蓄池位于地上,上游承接污水管排口,下游排入自然水体当中,具备储存水和生态净化的功能;
所述生态调蓄池内部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包括沉淀区域和湿地净化区域,污水进入生态调蓄池后,先经过沉淀区域,完成颗粒物沉降,然后经过湿地净化区域完成初期雨水的进一步净化,保证进入自然水体水质要求;径流流量超过生态调蓄池体积时,通过溢流排入自然水体中。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调蓄池的体积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SWMM模型,基于合流制溢流的沉淀区域和湿地净化区域内的污染控制目标和溢流频次控制,得出生态调蓄池优化设计容积(V)、并确定出水的污染负荷(C),具体过程为:
(1)选定研究区域,对研究区域进行调查,分析其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并对研究区域水体水质情况进行取样调查;点源污染主要是指在特定地点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各种排污口COD、氨氮、总磷、总氮、固体悬浮物以及铅、铜的污染物的监测,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污染、城乡结合部地区分散式畜禽养殖废水污染,其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监测污染物类型与点源污染物类型相同;
(2)通过资料收集和整理,对研究区域入渗参数、汇流过程参数、地表污染物累积及冲刷模型参数、街道清扫系统参数进行调研选取,用WaterDesk软件提取出原始地形文件中管网长度、管径、埋深及坡度信息,建立了研究区域SWMM模型;
(3)选用芝加哥雨型,结合研究区域当地暴雨强度公式,得到了降雨数据,结合实测降雨数据,以纳什系数法进行率定,确定了最终的建模参数,以中小重现期降雨作为背景,运用了SWMM模型进行模拟分析,设计了不同重现期的降雨情景探究其溢流规律,对不同截流规模的管网出流和溢流进行统计,得到了溢流总量及其出水污染物负荷量(C);
(4)用零维水质模型对水体水环境容量进行建模,执行研究区域水体水质标准,计算COD、TN、TP的污染物环境容量结果,使用Origin9软件Liner fit功能对不同截流倍数下污染物年截流量散点图进行拟合,得到满足执行研究区域水质标准目标环境容量的最小截流倍数,通过截流倍数法确定生态调蓄池优化设计容积(V)。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调蓄池的体积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于降雨存在强度、历时、频次的特点,雨水径流总量产生差异,在调蓄池中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产生径流总量超过沉淀区域容积、不超过生态调蓄池总体积时,雨水通过溢流堰流到湿地中进行处理,处理达标后排入河湖自然水体中;
(2)产生径流总量超过生态调蓄池总体积时,超过生态调蓄池体积部分通过溢流管排入自然水体中,其余部分储存在生态调蓄池内进行处理,由于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在时间上存在差异、前期污染较严重、后期污染较轻;前期污染较重雨水集中在沉淀区域,主要进行悬浮颗粒物去除,达标后进入湿地区域进行进一步净化、去除溶解性有机物,湿地净化区域中将达标的水排入到自然水体中;
(3)产生径流总量不超过沉淀区域容积时,将沉淀之后的水通过泵泵入到湿地中进行处理,稳定达标后排入河湖自然水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河海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9592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