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链式吹氧装置升降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310414872.1 | 申请日: | 2023-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22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胡运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学院 |
主分类号: | C21C5/46 | 分类号: | C21C5/46;C21C5/32 |
代理公司: | 昆明祥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3114 | 代理人: | 施建辉 |
地址: | 650214 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链式 装置 升降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链式吹氧装置升降系统,其主要设置有升降机、轨道支架、升降小车、氧枪装置、链条组件;升降机为氧枪装置升降运动提供动力,升降小车为氧枪装置的承载体,轨道支架为升降小车的升降运动提供导向轨道,链条组件为氧枪装置升降运动的拽引装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采用双链条结构、双电机驱动及多点传感器检测系统,可靠性好;采用行星差动减速器可实现四级转速输出,升降速度可调性和可控性好;采用链传动机构作为氧枪升降动力机构,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冶金机械领域炼钢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链式吹氧装置升降系统。
背景技术
在冶金炼钢设备中,吹氧装置是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关键设备,通过吹氧装置向炼钢炉内吹入高压氧气,有效的将氧气压力转化为动能,并获得比较稳定的超音速流股,进而对液体金属进行搅拌,实现脱碳除磷效果。在炼钢过程中,吹氧装置的吹氧管要多次升降,其升降运动通过吹氧装置升降系统来实现。目前,国内普遍采用单卷扬吹氧提升系统和双卷扬吹氧提升系统,上述两种吹氧装置提升系统由于均采用卷扬提升机构,存在结构尺寸大,设备占用空间大,且结构复杂,速度调整不便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链式吹氧装置升降系统,该设备整体占地面积小,结构紧凑,可方便快捷调整升降速度的链式吹氧装置升降系统。
本发明的链式吹氧装置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升降系统是由升降机、轨道支架、升降小车、氧枪装置和链条组件组成;升降小车安置在轨道支架内,链条组件安置在升降小车和升降机之间,氧枪装置安置在升降小车上;所述的升降机是由第一电机、第一带制动轮联轴器、第二电机、第二带制动轮联轴器、二个抱闸式制动器、减速机、二个链轮防护罩组成;所述的减速机是由机座、机盖、第一轴组件、第二轴组件、第三轴组件、第四轴组件、第五轴组件、第六轴组件、二个链条组成;机座上设置有一矩形安装座和一矩形箱体,二者呈“L”型布置,在矩形安装座上设置有一第一把合板和第二把合板,在矩形箱体上设置有一贯通的第六轴承孔,在机座底面靠近第六轴承孔位置设置有一与第六轴承孔贯通的矩形空腔;机座和机盖为分合件,二者合箱后在分合面处形成均贯通的依次排列的第一轴承孔系、第二轴承孔系、第三轴承孔系、第四轴承孔系、第五轴承孔系;所述的第一轴组件是由第一透盖、二个第一轴承、第一齿轴、第一平键、第一接轴、第二透盖、第一安装座、第一光栅编码器组成;第一齿轴两端分别设置有一轴头段和一第一轴颈段,与轴头段相接的是第二轴颈段,在第一轴颈段与第二轴颈段之间设置有一齿轮轴段,在轴头段上设置有一键槽,在第一轴颈段外端面上设置有一圆形定位盲孔;二个第一轴承内圈分别安置在第一齿轴上的第一轴颈段和第二轴颈段上,二个第一轴承外圈安置在机座和机盖合箱体的第一轴承孔系内,第一透盖穿过第一齿轴的轴头段,安置在第一轴承孔系外端面;第一接轴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定位轴头和一安装轴头段,在定位轴头和安装轴头段之间设置有一法兰盘,在安装轴头段外端面上设置有一带键槽圆孔,第一接轴的定位轴头安置在第一齿轴的圆形定位盲孔内,第一接轴的法兰盘固连在第一齿轴的第一轴颈段外端面上;第二透盖穿过第一接轴并固连在机座和机盖合箱体的第一轴承孔系外端面上;第一安装座安置在第二透盖上;第一光栅编码器上设置有一带键输入轴,该带键输入轴安置在第一接轴的带键槽圆孔内,形成键联接,且第一光栅编码器与第一安装座固连在一起;第一平键安置在第一齿轴的键槽内;所述的第二轴组件是由二个第一闷盖、二个第二轴承、第二齿轴、第二平键、第一齿轮、二个圆螺母;第二齿轴两端分别设置一第一轴颈和一第二轴颈,与第一轴颈和第二轴颈分别相接的是第一过渡轴段和第二过渡轴段,与第一过渡轴段相接的是齿轮轴段,与第二过渡轴段相接的是螺纹轴段,与螺纹轴段相接的是轮座轴段,在轮座轴段上设置有一键槽;第一齿轮中心位置设置有一带键槽圆通孔,第二平键安置在第二齿轴的键槽内,第一齿轮的带键槽圆通孔安置在第二齿轴的轮座轴段上形成键联接,二个圆螺母安置在第二齿轴的螺纹轴段上实现第一齿轮的轴向固定;二个第二轴承的内圈分别安置在第二齿轴的第一轴颈和第二轴颈上,二个第二轴承的外圈安置在机座和机盖合箱体的第二轴承孔系内,二个第一闷盖安置在第二轴承孔系外端面上;所述的第三轴组件是由第三透盖、二个第三轴承、第三平键、第三齿轴、第一套筒、第四透盖、四个行星轮组件、系杆轴、内外齿轴套、二个第四轴承、第四平键、二个第五轴承、输出齿轮、压环、第二接轴、第二安装座、第二光栅编码器组成;第三齿轴两端分别设置有一轴头段和一第一轴颈段,与轴头段和第一轴颈段分别相接有一第二轴颈段和第三轴颈段,与第三轴颈段相接处是一齿轮轴段,轴头段上设置有一键槽;行星轮组件是由轴端挡板、二个第四轴承、行星齿轮、芯轴组成,行星齿轮中心位置设置有一同轴孔系,二个第四轴承的外圈安置在行星齿轮的同轴孔系内;芯轴两端分别设置有一轴头段和一轴颈段,其中间位置设置有一圆法兰;二个第四轴承的内圈安置在芯轴的轴颈段上,轴端挡板固连在芯轴的轴颈段外端面上;系杆轴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圆形法兰盘和一轴头段,在圆形法兰盘和轴头段之间设置有一轴颈段,在圆形法兰盘中心位置设置有一同轴孔系,在圆形法兰盘端面圆周均布有四个定位圆通孔,在轴头段上设置有一键槽;内外齿轴套上设置有一内外齿圈和一轴套,在内外齿圈上设置有一外齿和内齿,在轴套中心位置设置有一同轴孔系;二个第四轴承外圈安置在系杆轴的同轴孔系内,二个第四轴承内圈安置齿轴的第三轴颈段上;四个行星轮组件的芯轴的轴头段分别安置在系杆轴的一个定位圆通孔内,芯轴的圆法兰固连在系杆轴的圆形法兰盘外端面上,行星轮组件的行星齿轮与齿轴的齿轮轴段啮合在一起;二个第五轴承外圈安置在内外齿套的同轴孔系内,二个第五轴承内圈安置在系杆轴的轴颈段上,行星轮组件的行星齿轮与内外齿套的内齿啮合在一起;第四平键安置在系杆轴的键槽内,输出齿轮中心位置设置有一带键槽圆通孔,输出齿轮的带键槽圆通孔安置在系杆轴的轴头段上,并形成键联接;压环穿过齿轴的第三轴颈段并固连在系杆轴的轴头段的外端面上;第一套筒安置在齿轴的第三轴颈段上,二个第三轴承的内圈分别安置在齿轴的第一轴颈段和第二轴颈段上;第三平键安置在齿轴的键槽内,第三透盖穿过齿轴的轴头段并靠压在一第三轴承外端面上,第四透盖靠压在一第三轴承外端面上;第三轴组件的二个第三轴承外圈安置在机座和机盖合箱体的第三轴承孔系内,第三透盖和第四透盖固连在机座和机盖合箱体的第三轴承孔系外端面上;第二接轴固连在第三齿轴的第一轴颈段外端面上;第二安装座固连在第四透盖上,第二光栅编码器安置在第二安装座上,并与第二接轴联接在一起;所述的第四轴组件是由第三光栅编码器、第三安装座、第三接轴、第五透盖、二个第六轴承、第一套筒、第二齿轮、第四齿轴、第五平键、第二闷盖;第四齿轴两端分别设置一第一轴颈和一第二轴颈,与第一轴颈相接的是一轮座段,在轮座段与第二轴颈之间设置有一齿轮轴段,轮座段上设置有一键槽;第二齿轮中心位置设置有一带键槽圆通孔,第五平键安置在第四齿轴的键槽内,第二齿轮的带键槽圆通孔安置在第四齿轴的轮座轴段上形成键联接,第一套筒安置在第四齿轴的轮座轴段上,并压靠在第二齿轮端面;二个第六轴承的内圈分别安置在第四齿轴的第一轴颈和第二轴颈上,二个第六轴承的外圈安置在机座和机盖合箱体的第四轴承孔系内,第五透盖和第二闷盖分别固连在第四轴承孔系外端面上;第三接轴固连在第四齿轴的第一轴颈段外端面上;第三安装座固连在第五透盖上;第三光栅编码器安置在第三安装座上,并与第三接轴联接在一起;所述的第五轴组件是由二个第一轴端挡板、二个主动链轮、二个第六透盖、二个第七轴承、第五轴、第三齿轮、第六平键、第二七平键、第八平键、第二套筒;第五轴两端分别设置一第一轴头段和一第二轴头段,与第一轴头段和第二轴头分别相接的是第一轴颈和第二轴颈段,与第二轴颈段相接的是一轮座段,在第一轴头段、第二轴头段和轮座段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键槽、第二键槽和第三键槽;第三齿轮中心位置设置有一带键槽圆通孔,第八平键安置在第五轴的第三键槽内,第三齿轮的带键槽圆通孔安置在第五轴的轮座段上形成键联接,第二套筒安置在第五轴的轮座段上,并压靠在第三齿轮端面;二个第七轴承的内圈分别安置在第五轴的第一轴颈和第二轴颈上,二个第七轴承的外圈安置在机座和机盖合箱体的第五轴承孔系内,二个第六透盖分别固连在第五轴承孔系外端面上;第六平键和第七平键分别安置在第五轴的第一键槽和第二键槽上,二个主动链轮分别安置第五轴的第一轴头段和第二轴头段上形成键联接;二个第一轴端挡板分别固连在第五轴的第一轴头段和第二轴头段的外端面上;所述的第六轴组件是由二个第二轴端挡板、二个从动链轮、二个第七透盖、二个第八轴承、第六轴、升降链轮、二个第九平键、第十平键、第三套筒;第六轴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一轴头段和一第二轴头段,与第一轴头段和第二轴头段分别相接的是第一轴颈和第二轴颈,与第二轴颈相接的是轮座段,第一轴头和第二轴头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键槽和第二键槽,在轮座段上设置有一第三键槽;升降链轮上设置有双排链齿,在升降链轮中心位置设置有一带键槽圆通孔;第十平键安置在第六轴的第三键槽上,升降链轮上设置的带键槽圆通孔安置在第六轴的轮座段上形成键联接;第三套筒安置在第六轴的轮座段上,二个第八轴承内圈分别安置在第六轴的第一轴颈和第二轴颈上,二个第八轴承外圈安置在机座和机盖合箱体的第六轴承孔系内,二个第七透盖分别固连在第六轴承孔系的外端面上;从动链轮中心位置设置有一带键槽圆通孔,二个第九平键安置在第六轴的第一键槽和第二键槽内,二个从动链轮分别安置在第六轴的第一轴头段和第二轴头段上形成键联接;二个第二轴端挡板分别固连在第六轴的第一轴头段和第二轴头段的外端面;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固连在机座的第一把合板上,二个抱闸式制动器安置在机座的第二把合板上,第一带制动轮联轴器两端分别安置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机第一轴组件的第一齿轴的轴头段上,并分别形成键联接;第二带制动轮联轴器两端分别安置在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机第三轴组件的第三齿轴的轴头段上,并分别形成键联接;二个链轮防护罩固连在减速机的机座与机盖上;所述的轨道支架,其上设置有一呈一面开放的矩形箱梁,在矩形箱梁背面组焊有贯通的一矩形管,在矩形箱梁内腔的四个角分别布置有一第一平面导轨,在矩形箱梁内腔两侧立面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各设置有一第二平面导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学院,未经昆明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148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